隋朝仅存在38年,为什么配得上“辉煌”二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用兴衰起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史家们也用墨笔记下了不同时期各自的荣耀。当我们习惯把“年代久远与否”看成是衡量一个朝代“成功与否”的标准时,唐、宋、元、明、清无疑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其延绵数百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如果就“对后世影响”而言,有些短暂的朝代又完全可以与这些久远朝代一较高低,像北魏,一个“均田制”就足以让后人刮目相看

  在这些朝代中,有一个朝代显得非常特别,那就是隋朝,从隋文帝杨坚581年建立,到619年王世充篡位,仅仅存在了38年,而且隋炀帝还被后世史书骂的一无是处,但是,个人认为,隋朝短暂的历程依然配得上“辉煌”二字

  杨广被骂的原因

  在讨论隋朝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隋炀帝杨广、这个作为隋朝二分之一的皇帝,为什么会被骂的那么惨?当我们能够用公正的眼光审视杨广、审视隋朝的时候,也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真正的历史。

  历史的书写总是由胜利者完成,显然,造成隋朝灭亡的杨广不属于这个范畴!

  隋朝因为过于短暂,并没有官方修史一说,而民间的私人修史在当时也比较少见,因此,隋朝没有一本如实记载自己风雨历程的书。现在我们看到的《隋书》,其实是唐朝时编纂的。魏征等人出于政治考虑,对于隋炀帝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无限扩大,去褒取贬,甚至凭空捏造,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都强加在杨广头上。历史没有倒带的可能,杨广也没有申诉的机会,于是乎,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就此诞生

  唐朝丑化杨广的行为其实也不算意外,毕竟李渊作为隋朝的臣子,如果不将隋炀帝渲染成无道昏君,那如何显示出自己的师出有名和顺天应民呢?当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对隋朝改革的分析,起码在心理上缓解了对隋朝的误解。

  杨广没错吗?有,耐心看,后文会一并分析

  隋朝建立的背景

  雄才伟略的周武帝统一北方之后,励精图治,可惜,天妒英才,他在统一后的第二年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之后北周宣帝继位,娶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为妻。579年,宣帝禅位于宇文衍,他本人次年就去世了,才22岁。宇文衍受禅让时年仅7岁,由外祖父、也就是隋国公杨坚辅佐朝政。公元581年,宇文衍将帝位禅让给杨坚,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

  (用“禅让”合适吗?不合适,每一个“禅让”都是一段历史,咱们不可能全部分解,姑且按“禅让”走吧)

  杨坚能成功上位,表面看,是武帝、宣帝去世后留下幼小的静帝,皇权衰落,杨坚总榄大权,久而久之,不免起了觊觎之心。有这层原因,但是我们也一个看到另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1,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削弱门阀势力和灭佛埋下的隐患开始强劲反弹;

  2,气候变化。当时气候急剧变冷,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粮食的短缺也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尉迟迥发动叛乱就是这个原因;

  3,皇家宗室内部对杨坚掌权极为不满,数次意欲除去杨坚,被杨坚强腕打压;

  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尤其杨坚在平息了尉迟迥的叛乱和王室的阴谋后,杨坚集团的威望和凝聚力大幅提升,这些都为他建立隋朝奠定了基础。581年,杨坚胁迫静帝宇文衍让出王位,一个全新的王朝——隋朝诞生了

  隋朝的辉煌

  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要判断一个朝代是否繁荣只要看看人口增长和国家的富足程度就行,隋朝当时达到这个标准了吗?

  先看一下史料对于隋朝人口的记载:

  隋受周禅,得户三百六十万,开皇九年平陈,又收户五十万。自大业二年,干戈不用,惟十八载,有户口八百九十万矣,此隋之极盛也

  (《通典》卷七)

  这是对人口增长的描述,其实,这也是继汉朝之后的第二次人口大增长。数据最有说服力,咱们分别和汉朝、唐朝对比一下就明白隋朝的人口增长:

  西汉从建国到平帝原始二年,历经100多年,人口是多少?一千二百万户;

  唐朝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才达到九百零六万户,也是历经百年以上;

  隋朝用了18年的时间就让人口增长到八百九十万,我想,这已经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隋朝的辉煌了;

  再看一下关于国家富足的记录:

  隋氏西经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贞观政要》卷八)

  在该文中还记载,到了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单储备就够用五、六十年,你说隋朝当时怎么样?贞观十一年,也就是637年,马周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隋家贮洛口仓,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贞观政要》卷六)

  从人口增长和国家富足情况来看,隋朝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治理,得到空前的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在战乱中分裂近300年的中国再次统一。更直白点说,隋朝当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隋朝也是唯一一个让日本俯首陈臣、纳贡的朝代,所以,“辉煌”二字隋朝受之无愧

  隋朝的改革

  将“辉煌”送给隋朝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隋朝的改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隋朝在各领域进行的改革不但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隋朝在制度上的创新成为之后历朝历代模仿的“范本”,不但对中国,也对东亚多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改革

  《一》:“均田制”等制度的推广

  鲜卑族能以一个名不经传的少数民族身份统一中国的北方地区,其最大的功臣就是“均田制”,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所以,隋文帝在灭了南陈、统一全国后,迅速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并将一夫一妇的授田数量增加到140亩,在两代君王的努力下,“均田制”始终贯彻在隋朝的基本制度中;

  为了保证“均田制”的落实,隋文帝制定了“保闾制度”:五家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另外还设置了里正、党长等职位,由他们负责均田、征税与户籍的办理和落实;

  隋炀帝有个爱好,那就是向富人收税,在大业六年和大业九年都曾公开向富人征收赋税,而且严禁骚扰到平民百姓;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但激发了百姓务农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轻徭薄赋

  有些地方富绅为了少交赋税,往往会隐瞒、谎报户口,鉴于此,隋文帝在开皇五年、隋炀帝在大业五年都展开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另外还创新了“输籍之法”,由朝廷制作“输籍定样”,下令各州县依样确定户等上下,减轻税额:

  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甿,奉公上蒙轻减之征

  这样以来,造成的局面就是“奸无所容”,使隋朝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户口也迅速增加起来;

  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负担,隋文帝将沿用的服役年限由18—59岁,改为21—50岁。隋炀帝继位后,下令免除妇人、奴婢的课税,还将男子成丁的年龄改为22岁,这进一步减轻了普通人的负担;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朝廷的权威也不断加强

  《三》:农、工、商全面发展

  除了推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外,隋朝还大兴水利发展农业,贯穿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已经成为隋朝的标志性工程,这使沿河两岸的农田都能得以引流灌溉,还在河北引芦沟水开稻田10万亩,在长城以北大兴屯田,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开皇二年,隋文帝因长安城“凋残日久”,在城东南龙首山创建了一座新城,名叫大兴城。因是国都所在,“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张掖,西域27国君主和使臣纷纷前来朝见。各国商人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云集与此,进行贸易。为炫耀中原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国博览会”,游人及马车延绵近百里之长;

  隋炀帝之前中西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隋炀帝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北道。丝绸之路不但丰富了张掖的贸易往来,也将中原的文化、科技推广到了其他国家,对中西方的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小结

  除了这些改革,隋文帝在钱币铸造、流通和统一度量衡上也做出了明确规范,这些都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另外,隋朝在各地还增设了粮仓,增加粮食储备,这些制度的完善和当时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关联

  政治改革

  《一》:设置三省六部

  隋文帝审时度势,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制被唐朝继承,而六部制则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二》:地方结构改革

  隋文帝在确立中央三省六部制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先是沿用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杨坚又废除郡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撤郡数量达到500多个,进一步压缩了官员的编制,在节约朝廷开支的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三》:科举制

  隋文帝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他下令九品以上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免,官员的任免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而且官员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最大程度减少官员对地方的把控。那怎么选拔官员呢?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就此产生。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多次改良之后,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就成为一项定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年

  科举制的实施在当时意义重大,不但打破了陈旧的思想束缚,增加了国家选材的途径,对那些顽固的门阀贵族也是个不小的打击,间接剥夺了他们在政治上世袭和控制管辖范围官员的权利,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小结

  除此之外,隋朝还制定了规范的法律来保障各种制度的实施,同时还废止了诸多残酷刑法;在军队建设上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在隋朝,政治上的变革是最明显、最有效、影响也最深远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确定了中央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多种制度都被后世沿用,也说明当时这些制度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灭亡的原因

  隋朝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精心治理,呈现出勃勃生机,说“灵光乍现”也好、说“历史必然”也罢,总之,隋朝开创的局面在封建社会绝对是个“盛世”般地存在,只不过被后世刻意掩埋了而已。

  有人要问了,你吹嘘的这么牛掰的一个朝代为什么又迅速灭亡了呢?起义、门阀和气候!

  起义

  很多人把洛阳、大运河的修建归咎成农民起义的原因,其实,在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期间并没有任何农民暴动,首次出现的农民起义是邹平人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而后平原富商刘霸道在山东豆子坑聚众10万进行响应和声援,包括最有名的瓦岗军起事,都发生在大业七年(611年),这在《中国通史》中有明确记载。

  如果单是起义,也很难撼动隋朝的统治,但是当门阀贵族加入其中时,造成的后果就不一样了

  以上都表明,起码在农民起义初期,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大的威胁,而当时的杨广也并未将农民起义放在心上。他的重心在攻打高句丽,听到农民起义时,只是让地方镇压而已;只有听说杨玄感反叛时,才果断终止了高句丽的战争,火速返回平叛。这说明,杨广心里对门阀贵族们的担忧完全超出对百姓的担忧。由于忽视了对农民起义的客观评估,所以,民间起义才能迅速发展,而那些贵族门阀们从中看到了夺回失去特权的机会,也开始纷纷起兵

  历史的发展证明,正是由于这些门阀势力的动乱,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气候

  历史有时总是那么巧合,隋朝的崛起和气候有关,覆灭的原因同样也和气候紧密相连,既可以看成是隋文帝的“天时之利”,也可以看成是隋炀帝的“生不逢时”

  隋朝能在短时间就创造出“盛世”,这要归功于上天的眷顾,然而,这种好运到了610年走到了尽头。610年之后,整个中国的气温急速下降,这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致命性的重创,这也是民间起义的根源之一。

  610年,当时隋炀帝已经下令所有军队集结涿州,准备彻底解决高句丽的问题,在这个关口,虽然各地粮仓多有储备,但隋炀帝也不敢断然下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啊,万一影响了军粮的供应,多年的准备又将功亏于溃。他也意识到气候的危害,所以,军队刚一集结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为的也是力求速战速决,好尽快回师安顿国内。谁也没想到,高句丽的抵抗竟然那么顽强,拖垮了百万雄师,也拖累了国内民生

  气候变冷、民间不满、以及应对措施的不当是隋朝走向没落的原因,当权者是隋炀帝,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所有过错强加在隋炀帝头上。这就像蝴蝶效应,如果没有气候的变化,什么都不会发生;但以当时的科技和条件,在大自然面前,谁都不堪一击。秦皇汉武遇到当时这种情况的话,做的就一定比杨广好吗?

  隋朝仅存了38年,但是它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贸易上取得的成就比过去100年都大,再看看取而代之的唐朝,究竟是自己创立的制度多、还是沿袭隋朝的多?魏征等人在《隋书》中将隋炀帝贬的一无是处,那么从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到619年隋朝灭亡,隋朝这15年的繁荣又是谁缔造的呢?《隋书》的编撰岂不是唐朝的“自我打脸”吗?

  唐朝的盛世在史家笔下绘声绘色,深入人心,这不容否认,为什么隋朝的盛世就这么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呢?人们习惯将“隋唐”作为一个统称的原因除了隋朝只有38年简短历史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朝在盛世的衔接上并没有太长的间隔,大唐的盛世在很多方面甚至都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上

  所以,即使隋朝仅仅存在了38年,但它依然配得上“辉煌”二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