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有多崇拜自己的哥哥苏轼?他的人生轨迹几乎和哥哥的重合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辙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苏轼的弟弟苏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哥哥吹”,哥哥说的都对,哥哥写的诗作比自己都要好,自己要像哥哥学习。哪怕苏轼都说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如他,“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但是苏辙依旧在追着哥哥的路上撒足狂奔,其他人在后面追着劝也没用。

  苏辙的人生轨迹几乎是和哥哥苏轼的人生轨迹重合的!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辙也不赞同王安石变法;苏轼相信道教,苏辙也相信道教甚至自己炼丹;苏轼在朝堂中浮沉,苏辙也同样在官场中起起落落;苏轼面对人生不得志自我开解洒脱,苏辙也同样不为世俗所困扰。

image.png

  苏辙有才而不自知,他的才华就像他的人一样,藏在苏轼的后面。但是他的才气自成一体,独一无二,就是苏轼也不能比拟。他跟在哥哥的后面,被哥哥的光芒所掩盖,但是他依旧能够在苏轼的光芒之中展现出自己的不一样。

  苏辙跟着苏轼走,却不同于苏轼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这天下的车马都顺着辙走,只是其他人不知辙的功劳,只知道谈论车马的好坏。苏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被他的哥哥苏轼所掩盖,但是没有他,苏轼又怎能善全。

  小弟苏辙永远的追随在哥哥的屁股后面,不离不弃,甚至想要用自己的官位来保住苏轼不被贬,一生都在模仿苏轼的诗文,力求能够得到苏轼的七分形。

image.png

  但苏辙和苏轼还是不一样的,苏轼想要做官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苏辙却没有一定要入朝为官的志向。“非有求于斗升之禄”,不是一定要做官,“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只是想要见一见外面的风光锦绣,他更希望能够做一个闲散的文人,而不是一个官员。

  当苏辙参加科举之后,他揣测了宋仁宗的心理,觉得宋仁宗在刘娥的折腾下,对待政事必定是厌倦的,也不愿见到有人说他哪里做的不好。为了能够确保自己能够落榜,苏辙就在文章里面大谈政治,尤其是重点批评了朝廷的不好,本以为老虎屁股上拔毛,就能够将软弱的老虎激怒。

  考官看了试卷都不算特别开心,胡宿甚至要直接将他黜落,谁知仁宗却起了怜惜之心,“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就这样,苏辙摸了一把老虎屁股,却又在虎口下逃脱了。苏辙就这样入了朝,和苏轼一起上了朝堂。

image.png

  苏轼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却又因为觉得新党说的很对,一时间左右摇摆不定,转而被王安石等人所利用,成为了一个“工具人”。而苏辙却没有那么容易被动摇,王安石拿着修改好的“青苗法”,非常自信的让苏辙不懂就问,有问题就指出来。本意是想炫耀自己的变法,也有说服苏辙站在自己一边的意思。

  谁料苏辙也没假客气,一顿话下来,王安石脸色已经开始变了,“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这最后一段话说完,王安石傻了,明明是来说服苏辙的,却觉得苏辙好厉害,自己完全被说服了怎么办?

  之后的一个月,王安石闭口不谈青苗法,见到苏辙就绕道走。

  哥哥吹苏辙,有才,却不自知

  苏辙是一个有大才的人,当年黄河改道,苏辙认为黄河最终应该往北引流,但是太后高滔滔等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耗费人力疏导黄河东流。这一次的争论虽然失败了,但五年之后,黄河不受人力的引导,直接北流而去。从这事可以看出苏辙的政治才能。

image.png

  后人评价苏辙,“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

  而在文采上,苏辙的文章虽然和苏轼的写作手法相似,但是他的见解和观点远在苏轼之上,“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除了苏辙自己,没人认为他比苏轼差。

  但是苏辙无心政事,也没有想过超越哥哥,他只想永远做哥哥的小迷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苏辙上书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朝廷大怒,将苏辙一道发配。因为苏轼的牵连,苏辙在仕途上吃了很多的苦,但他从没有怨过自己的哥哥苏轼,反而更加的想要和哥哥一样能够写出优秀的诗词。甚至他写诗词就是为了和苏轼相和。

  “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尽管有人说苏辙比苏轼要厉害,但苏辙依旧是哥哥苏轼的小迷弟,是哥哥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