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是如何靠着游说,就获得了如此大的权利的?

  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有着很多善于用语言来左右一时政局的人。这其中有“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本篇我们要介绍的便是在历史中鼎鼎有名的两位辩才——苏秦、张仪,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嘴炮”二人组

  若论古时候战国时期最具代表的风云人物,并非是掌握一国权力,或雄才大略,或昏聩无能的各诸侯国君;也非是拥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个思想大家;更非是凭借着自身的非凡才华,在各诸侯国担任重要职位并左右一国政治走向的士大夫名家。以小编看来,最具代表的风云人物应该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诸侯国君王之间,仅凭一己之力便改变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版图,并且间接推动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最终走向消亡,而秦国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可谓是终结了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而这个代表却由两个人组成,一个是洛阳人苏秦,另一个便是他的同窗魏国人张仪。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两位“嘴炮王”依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分别创造了哪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业绩吧。首先说一说苏秦,此人出生在雒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市,这个地方可不一般,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建立自己的国都,而雒阳则是周天子的都城,如果说各诸侯国的国都相当于如今的直辖市的话,那么雒阳则是妥妥的京城帝都,而苏秦则是拥有者本地户口的京城人。

  惋惜虽然拥有京城户口,但是苏秦在京城这片地面上混的并不好,既没有地可供拆迁,也没有房可供出租,说白了也就是个吃低保的。但是一穷二白的苏秦先生并没有安于现状,大概历史上每一个有影响的人物都有着不安分的基因吧。于是苏秦便踏上了改变其命运的旅途——外出游学,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苏秦先是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便开始游历与各诸侯国之间,结果却是一无所获、群困潦倒而归。连家人都讥讽他不务正业,苏秦听了也倍感失落,幸好他还具备了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基因——坚持,于是他继续闭门钻研苦读,并且从一本名叫《周书阴符》的书中揣摩出了合纵连横之术。自此“嘴炮王”苏秦“嘴遁术”修炼成功,正式闭关出山。而他将要面对的是形势错综复杂,关系风云变幻的诸侯列国,这也将是其任意挥洒才华的舞台。

  苏秦首先选择的表演舞台是雒阳,俗话说“美不美山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和热情,苏秦首先拜见了周天子——周显王,但是倒霉就倒霉在故乡人这个身份上了,周显王也许不了解苏秦何许人也,但是他身边的大臣那是相当的了解:“苏秦?不就是咱本地的那个街溜子吗?他能有什么本事,肯定是来混吃混喝的。”经过手下大臣的渲染和介绍,周显王很果断的选择了拒绝。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想要出名就要远离故乡之地,在你微末之际其他人也只会记住你一脸的倒霉相,想要咸鱼翻身、鲤鱼跳龙门可谓是难上加难。

  老家是混不下去了,苏秦又把目光锁定在了当时诸侯列国国力最为强盛的秦国,于是又跑到秦国游说秦国国君秦惠王。但是当时秦国刚刚处死了同样才华横溢,来自卫国的变法家商鞅,因此秦惠王对这些“外来的和尚”是相当的讨厌,因此也就没有搭理苏秦。

  没办法,苏秦又只好离开秦国,向东而行到达了赵国。但是当时赵国国君赵肃侯任命他的弟弟赵成为相国,封为奉阳君,而赵成这个人又不喜欢苏秦,于是苏秦又离开了赵国。好在苏秦始终具备了“坚持”这个优良的品质,因此他又踏上了前往燕国的道路。

  公元前334年,苏秦到燕国一年之后,终于等到了面见燕文侯的机会。苏秦面对着燕文侯把自己平生所学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尽情的施展出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燕文侯成功的被苏秦说服,接受了苏秦的合纵思想,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合纵赵国并与燕国结为一体共同对抗秦国。

image.png

  历经大半生的艰苦努力,苏秦终于有机会享受了公费出游的待遇,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苏秦不再是一脸倒霉相的模样,精气神好了伴随着时运也就到了,恰恰在这个时候,赵国国相奉阳君赵成,也就是无理由讨厌苏秦的那个人一命呜呼了。于是苏秦趁此机会成功的说服了赵国国君赵肃侯,赵肃侯采纳了苏秦“合纵”的主张,并且又赞助了苏秦一笔资金,让他去游说其他的诸侯国加盟。

  于是苏秦又准备带着赵国资助的车马费去游说其他的诸侯国,但是在出发之前,苏秦需要解决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那就是保住赵国,因为当时实力强劲的秦国已经攻克了魏国的雕阴,下一步就要向赵国的国境进发,一旦攻到赵国国境的话,苏秦好不容易在达成合纵联盟计划也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苏秦便想到了一个人,想要这个人去帮忙拖住秦国进攻的脚步,而这个人便是另一个“嘴炮王”张仪。

  张仪会按照苏秦的想法去拖住秦国进攻的脚步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过程却是曲折的,首先苏秦并没有直接面对张仪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先是派人去劝说张仪来投奔他,等到张仪来了之后,苏秦却又故意对张仪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了张仪。张仪一气之下离开了苏秦,并且下定决心要报复苏秦,同时张仪环顾列国发现只有秦国才是发挥其才能,并达成他报复苏秦最有利的阶梯,因此张仪冲冠一怒奔西秦。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苏秦一直都在暗中默默的观察着张仪的一举一动,并且还派人及时的赋予帮助,当张仪到了秦国,并在秦惠王那里谋得客卿之位后,之前帮助张仪的人才说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之前故意激怒他也是为了张仪能够奋发图强,有更好的发展。张仪了解之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不知不觉跳进了苏秦挖好坑,因此许诺在苏秦当政时会拖住秦国,不使其攻打赵国。于是苏秦计划达成,开始继续游说另外四个诸侯国。

  另外四家诸侯国具体的游说过程在两位司马公的史书中已有记载,珠玉在前瓦石难当,因此也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苏秦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家诸侯国君,六国达成了合纵联盟,自此苏秦也被任命为从约长,并且担任了六国国相,配六国相印,正是应了那句千古名言“使我有雒阳二顷田,安能配六国相印。”这个时候的苏秦终于达到了其人生成就的顶峰。

  合众联盟达成之后,苏秦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但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公元前332年,也就是合纵盟约达成的第二年,秦国国君秦惠王派犀首公孙衍逼迫齐国、魏国共同讨伐赵国,借此破坏各国的盟约。赵肃侯闻此消息怒斥苏秦,这合纵盟约连一张擦屁股纸都不如,合纵六国说翻脸就翻脸。苏秦也非常恐惧,并借口请求让他出使燕国,要用燕国的势力去报复背叛盟约的秦国。而苏秦一离开赵地,六国合纵的盟约也随之土崩瓦解。由此可见靠忽悠得来的盟约也只能维持一时,国与国的关系最终还是凭实力来说话。

image.png

  苏秦逃到燕国之后,仍然不安分,这次不安分的不是他的野心而是他的色胆。公元前324年,苏秦与已故燕国国君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文公的儿子也就是现任燕国国君燕易王给发现了。敢于给前任国君戴绿帽子,给现任国君当后爹,苏秦的色胆不可谓不肥。色胆肥并不代表着苏秦命胆也肥,燕易王还没有所表示,苏秦首先扛不住给燕易王当后爹的心理压力,果断的向燕易王请辞,想要去齐国当间谍,通过削弱齐国的国力而增强燕国的国力。燕易王答应了这个便宜后爹的请求,于是苏秦便假装得罪了燕国国君而逃奔齐国。

  此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也很信任这个曾经的六国国相,留他做客卿,苏秦便借机鼓动齐宣王大肆扩建宫殿园林,借此削弱齐国的国力为燕国效劳。苏秦确实很有当后爹的觉悟,为了燕易王这个便宜儿子可没少费心费力。奈何好景不长,公元前317年齐国众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了苏秦,自此一代“嘴炮王”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如果说苏秦的游说能力是来自于其强大的说服力以及清晰的洞察力,那么其得配六国相印的成就更多的是来自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列国的纷纭变换政治关系,列国国君各自心怀鬼胎,合纵联盟更是仅仅停留在薄薄一张纸上,这苏秦这个六国相国——从约长,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像是摆在六块木板搭成的一张极不稳定的桌子上的花瓶一样,一碰就碎。由此可见靠着一时的口舌之快取得的成就终究如同空中楼阁一般,不切实际、没有根基终会有倒塌的一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