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 古时候结婚难度真的有那么大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结婚难度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相信要远比其他三大喜事更具诱惑力。尤其是在古时候人的思想意识中,“先成家,后立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古时候很多男性在尚未进士及第之前,基本上都已经早早地有了家室。

  “洞房花烛夜”虽然更具男性思维特征,但如果从女性角度来讲,到了结婚年龄能够嫁给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如意郎君,这其实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人生乐事。但由于古时候男女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而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得私定终身。否则不但有违“礼法”,而且还会受到世俗之人地唾骂。这就形成了一种按章做事的习俗,即在男权社会女性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利。

  而男方则可以根据个人好恶,按照“礼法”或者“婚俗”的要求,带着聘礼去姑娘家“求亲”。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其实更具封建婚嫁习俗特色。如果谁家有年轻美貌的姑娘,有儿子的家庭就都会为自己的儿子去“求”婚。

image.png

  “一家养女百家求”说法的来历和习俗

  1.《增广贤文》中的婚姻启示

  相信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依然经常听到“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这句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间俗语,其实出自道家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原句为“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如果单纯的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可以解释为“吾家有女初长成”之时,也就是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姑娘。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家里有儿子的父母,会不断去家里有待嫁女儿的家庭,帮助自己的儿子向姑娘“求亲”。

  而第二句“一马不行百马忧”的意思则是,如果一匹马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或者说压根就是不走,那么就会导致一百匹马都跟着止步不前。实际寓意就是一件小事,有可能就会影响全局。

image.png

  2.“吾家有女初长成”

  事实上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都会出现“一家养女百家求”
的现象。毕竟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肯定会对众多男性产生无法阻挡的吸引力。这种现象其实与“凤求凰”如出一辙。作为被男性争相追逐的“对象”,古时候女子在当时确实是“抢手货”。

  无论在哪个时代貌美如花的女子,以及事业有成的男人都会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尤其是在古时候社会中,一个长得沉鱼落雁一般的女子,再加上贤良淑德的个性,肯定会吸引一大批“登门求亲”的家庭。

  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的心目中,古时候人想要结婚虽然繁文缛节比较多,但是只要备好聘礼就可以去登门“求亲”,这个过程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但事实上古时候人结婚远比现代人结婚更难。

image.png

  “门当户对”和“八字匹配”对古人婚姻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社会中有很多封建礼俗,年轻男女要想结为夫妻就必须要过这一关。尤其是古时候社会男女结婚,不仅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还应该遵守“门当户对”,以及“八字匹配”的基本原则。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男女,都讲究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而且婚姻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两个人如果情投意合,恋爱一段时间之后又感觉彼此难舍难分,就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结婚。虽然现在结婚也讲究“房子,车子,票子”,但毕竟比古时候要简单很多。

image.png

  古时候社会有很多年轻男女,之所以最终没有结成正式夫妻,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门当户对”和“八字匹配”。

  所谓“门当户对”其实指的是,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家风等方面,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雷同,但至少不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笔者认为“门当户对”。其实是封建婚姻中最难以逾越的门槛,因为无论是女方还是男方的家庭比较贫苦,这其实都很容易成为导致二人无缘婚姻的关键因素。

  纵然是“一家养女百家求”,但如果男方的家庭背景不如女方,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作罢。

image.png

  而“八字匹配”更是涉及到了,双方的命格和婚姻运数。很多生活在古时候社会中的人,由于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他们特别在意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在他们的观念中,如果夫妻二人的“八字不合”,即使能够结成夫妻最终也只能是分道扬镳。

  还有就是很多古时候人都会认为,两个“八字不合”的人在一起,某一方的命格过硬,就很容易对另一方造成一种危害。虽然这种想法在现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古时候有“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但如果“求亲”的男性中,一旦有名不当户不对,或“八字不合”的现象,就根本没有办法去“求亲”,或者说只能够遗憾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做他人妇”。

image.png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之“陪嫁”

  历朝历代对女性和男性结婚的年龄,都有过比较明确的规定。虽然每个朝代的具体年龄限制不同,但女性嫁人最晚不能超过17岁,男性则可以放宽至20岁。一旦谁家的姑娘超过了17岁还没有出嫁,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治。

  当然这种惩治有轻也有重,轻则罚款或直接罚没家产,重者甚至会被直接入刑。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由“官媒”出面强制结婚。

  这样看来好像古时候统治者,对生活在当时的男女结婚事宜都比较上心,但事实上却是女人结婚难男人娶妻也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其实主要与古时候社会所奉行的“礼法”有关系。其中对于女性来说,要想在达到官方最低限定年龄之前,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备好嫁妆。

image.png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首长诗,说的就是有关古时候女子思念情郎,并且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够赶着马车来迎接自己并拉上嫁妆的过程。事实上“以我贿迁”说的就是古时候女子结婚,需要携带嫁妆的古老习俗。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大意为希望自己的情郎去卜卦求神,如果没有凶兆也没有怨恨的语言,就应该驾着自己的马车快点来。然后拉上思念他女子,还有这位女子携带的嫁妆。

  从《诗经》中的这首诗歌可以看出,古时候女子要想结婚就应该提前准备好嫁妆。反之没有嫁妆的女子要想结婚,在古时候不仅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而且也很容易因为没有嫁妆而无法出嫁。

image.png

  笔者认为“以我贿迁”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因为现代的女性出嫁,并没有规定必须要携带嫁妆。而且迎亲一方还要为女子准备“彩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娶到老婆。

  但是古时候女子却要为自己准备嫁妆,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比较少,就很容易嫁不出去或者,即使嫁出去了也会受到婆家的鄙夷。这其实也是古时候人,结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很多史料中获得证实。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鲁哀公女儿要出嫁鲁国大夫辕颇,只好把自己封邑内的赋税,当做这位公主的嫁妆。一个贵为公主的女子结婚都要准备嫁妆,何况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呢。

  2.“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良田千亩,十里红妆”这八个字,其实就足以给人一种震撼之感。女儿要出嫁了父母为了她能够获得幸福的婚姻,不惜以千亩良田作为她的嫁妆,这不仅体现出了古时候女子结婚时的一种奢靡风俗,而且也表现出了父母对女儿的真爱。

  而“十里红妆”其实也是指丰厚的嫁妆,以及结婚时的隆重场面。可能并没有“十里”那样铺张和隆重,但是也会根据家庭贫富情况,尽量满足女儿出嫁时的需求。但如果实在拿不出嫁妆,就会耽误古时候女子出嫁的时间,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惩治。

image.png

  事实上“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其实也只是古时候女性出嫁时的冰山一角,但却成为了古时候女性结婚难的真实写照。相比较于古时候女子结婚难来说,拿不出聘礼的男性其实更悲催。

  因为在“一家养女百家求”的时代,如果连最基本的聘礼都拿不出来,又何谈恋爱和结婚呢!所以说这也是古时候男女,之所以会出现结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谁不想拥有一段花前月下的恋爱,谁又不想与自己的伴侣成双节对呢。

image.png

  3.古人虽有结婚之难,但却更加期盼美好爱情

  笔者认为“一家养女百家求”,其实与“洞房花烛夜”,想要表达的喜悦之情如出一辙。作为每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相信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人,都会对美好的婚姻充满期盼之情。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创作过,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诗中曾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其实就是“洞房花烛夜”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在古时候还现代社会,“一家养女百家求”
都是一种人之常情。正所谓“少女怀春、少男含情”,在到了婚嫁年龄之时,就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虽然古时候社会的条条框框非常多,但是也不排除真爱的存在。

  结 语

  笔者认为“一家养女百家求”,其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婚恋观”。
在这种婚恋观的影响之下,古时候男女的婚姻其实,更像是一种符合“礼法”与“婚俗”的流程。

  也就是说谁家的女儿正在待字闺中,适婚年龄的男子就可以根据婚俗去“求亲”。

  只不过在“门当户对”以及“八字命里”的影响之下,即使有情投意合之人也很难长相厮守。还有就是古时候女性受到,“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嫁妆的影响,其实也很难找到一位情投意合之人。

  【参考文献】

  刘绍义《古人的结婚证——婚书》

  彭林《古时候婚礼不贺、不举乐》

  王玺《中国古时候婚姻礼制的伦理研究》

  秦朋《我国古时候婚姻年龄问题研究及当代意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