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不让后代杀大臣和言官,是什么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武夫出身的皇帝,当年他任后周殿前司都点检,是周朝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在这个职位上,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得以黄袍加身,坐上了帝位,建立了宋朝。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然而,这个武夫出身的人,在当了皇帝以后,却让人意外地对待读书人特别好,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他让人在太庙(帝王的祖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规定后代凡继位为皇帝的子孙,都要到誓碑前,默读誓碑上的文字,发誓遵守誓约。

  这块誓碑上有一条硬性规定,就是要求皇帝:“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读书人和言官的免死金牌,保证了文人士大夫可以对朝政畅所欲言,即便说错了、说过了,也无生命之虞,不会杀头。而且明文规定,“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意思是哪个继位的皇帝,如果违背了这一誓言,将天打雷劈。

  赵匡胤为什么要立这么一块誓碑、作这么一个强制性规定呢?我觉得一方面与五代乱局有关。五代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年,很多武将拥兵自重,不但专横跋扈,而且经常篡位夺权,那时,朝为君臣、暮为仇敌的现象比比皆是,四五十年间,中原地区就换了五个朝代十数个皇帝,武将夺权成了惯性。为了江山的巩固,杜绝武将夺权的可能,赵匡胤有意识地拔高文人的地位、贬低武将的地位,与之相匹配的政策便是扬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规定不准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

  作这么个强制规定,来优待朝士,还与赵匡胤做人的性格有关系。赵匡胤虽然武将出身,南征北战,一生不知打过多少次仗,但他的内心却比较仁慈。比如,他在以武力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是黄袍加身,其过程几乎没有杀什么人,大都是先与人说,设法迂回,而不是一刀砍下去,直接夺取。

  比如,他夺取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皇位,他不是直接夺,而是办了个仪式,通过柴宗训的禅让获得政权。同时,他还尊柴宗训的母亲为太后,至少表面上待之如母。这些异于其他武将的做法,都是他与其他武将有性格差异的表现,也是做人温和的表现。

  所以,宋太祖立了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誓碑,后来的皇帝也遵守此誓言,几乎没杀一个文官,文官获罪,最多也是贬官了事。王夫之曾在《宋论》中说:“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张邦昌躬篡,而止于自裁,蔡京、贾似道陷国危亡,皆保首领于贬所。”算是明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