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教是如何发展的?详细解读宋代佛教的发展史
宋代佛教是如何发展的?宋代佛教是说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公元960—1279年)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宋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后周世宗的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随着僧侣人数众多,又修订了出家的考试制度。
开宝四年,下诏张从信等人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经全藏,后世称为《开宝藏》,这是中国全藏刻版印刷的开始,也是以后官方私人刻藏及高丽刻藏的共同依据版本。后来,更雕造了《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和《资福藏》等的刻版。
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宋代理学非常盛行,虽然理学受到禅宗影响,但也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时有排佛论调,故排佛后又皈佛者甚众。天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
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后者被称为“贤首中兴”。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禅宗则继续发扬。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
宋朝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左右街僧录事,隶属于鸿胪寺。各州府或大刹设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务。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当于出家许可证,没有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为了控制僧尼人数,限制寺院的规模。
但是自神宗朝起,为解决财政短缺,政府开始将度牒货币化,度牒沦为国家的敛财手段。其后度牒买卖始终参与国家财政运转,徽宗时期和绍兴年间尤为严重。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
南宋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宗、净土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宋朝复兴佛教,因此有不少佛塔的兴建。
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儒家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而实际欧阳修的诗作中时有禅机),但欧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
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参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