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为什么会频繁出现晚婚晚育的现象?

  你知道宋朝的婚姻制度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古人为早日诞下子嗣,延绵家族,男女婚配年龄比之现代那是早了不少。女子十五及笄,便可出嫁为他人之妻,男子十五六岁便已为人父。

image.png

  而在宋朝,虽有律法规定男女婚配年龄,“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可实际上宋代女子的出嫁年龄多在十八左右,男子就更晚了,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其少见的。而这个中原因,就要重回大宋去探索了。

  厚嫁之风盛行

  古时候女子的嫁妆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准备,普通百姓能拿出多少就是多少,像大商人和官宦家族为自己女儿准备的嫁妆自然会丰厚一些。

  而到了宋代,女子出嫁无论家境如何,都必须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否则便会遭到周围人的议论。无论是宗室之女,还是官宦之女抑或是大商人之女,女子出嫁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份不小的负担,因为她们的嫁妆需要在同龄人同圈层人之间拔得头筹。因此,为了能准备更多的嫁妆,他们往往会推迟婚期准备更丰厚的嫁妆。

image.png

  对于宗室王公来说,女子的嫁妆都需要他们举全家之力来准备,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对他们来说,在考虑全家人生活的需要的情况下,通常都没有足够的银钱为女儿准备嫁妆,执意备下丰厚嫁妆只会落得债台高筑的下场。这就造成了很多女子因家贫嫁妆不足而难以婚配,对外宣称无意出嫁,只想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榜下捉婿”火热

  “刑不上大夫”这是宋朝文人的特别待遇之一,再加上优厚的俸禄地位的跃升,都使得无数读书人希望通过科举迈入仕途做官。因此,科举就成为了男子奋斗的方向,在未通过科举考试之前,男子通常都不会考虑婚嫁。

  正所谓“成家立业”,但“立业”过后自己的身价才会提高,才能找得更好的姻缘。而宋朝通过科举而入朝为官的人与前朝相比虽然数量上多了很多,但毕竟是一个选拔性考试,落榜之人总比中榜之人还多。而这些男子又会重新备考,无暇顾及婚姻。因此,宋朝不少男子都因为专注于科举而久不婚配。

image.png

  而同时,“士农工商”中士排在首位,在社会上文人受尊敬,在朝廷中文官比武官的地位高。商人想要有一个做官的女婿提高家族的地位,官员想要一个登榜女婿巩固自家的势力,这些都使得宋人热衷于“榜下捉婿”,每次科举公布之后便为自己的女儿定下女婿。如王旦、寇淮都曾为自己的女儿或侄女抢夺女婿。有些执拗之人,不争得一个中榜女婿或丈夫便不会婚嫁,年龄自然就越拖越大。

  朝廷不加干涉

  人口问题一直是朝廷所关注的重心,人口充足就意味着士兵充足,意味着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历朝历代都通过鼓励婚嫁来增加人口。如唐初期因战争而人口凋敝,朝廷因此鼓励再婚再嫁。而宋朝相对来说处于一个和平的状态,没有对人口的过度需求。又因为社会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偏爱文人,对此所产生的“榜下捉婿”现象反而乐见其成,不会强制干涉女子晚嫁的问题。

  宋朝女子晚嫁,究其原因还是利益作祟。谈婚论嫁,女方希望觅得良婿,成为官太太,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男方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娶得高门娇妻,一举进入权力中心。于是,在女子不愿将就男子志存高远的情况下,一大批剩男剩女就此产生,晚婚晚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