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都喜欢喝茶 那么他们喝茶到底有多累呢
还不知道:宋朝人喝茶到底有多累的网友们,
众所周知,宋茶主要是以片茶形式存在。虽然在《宋史·食货志》中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但当时散茶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没能成为主流。散茶真正当家作主的时代,还要再等好几百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才将散茶推到舞台的正中央,成为后市当仁不让的主角。
但是在宋朝,散茶还是个“黄口小儿初学行”,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和认可的小孩子家家。今天,我们都知道,散茶冲泡方法很简单,省时省力,随泡随喝,很是方便。但是宋人喝茶可没这么轻松写意。即使是寻常百姓家日常喝茶,也要经历好多道工序,等一口茶,嗓子都要冒烟的。虽然不如几天日本茶道那么繁琐,但日本茶道文化受我国宋朝点茶文化影响不言而喻。
所以,在寻常电视剧里,如果你看见一个宋人端起一只青花盖碗,悠闲自得的品茶,你就可以吐槽编剧导演乃至道具师傅了:细节太不严谨。
所以,《知否知否》才会如此广受好评,因为她的细节处理太棒了。《知否知否》里多次出现宋朝点茶的桥段,道具完美复原,堪称经典。或许,你也可以从这个电视剧中管窥宋朝饮茶范式的冰山一角。说到底,宋朝人喝茶,那是“真累”,简直简直就是一场体力脑力大比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宋茶有哪几“累”。
一、宋茶加工制作累
蒸青团茶是宋茶的主流,团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根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其大概制作流程为:采茶、拣茶、蒸芽 、榨茶、研茶
、造茶、过黄等七大工序。
采茶时必须是五更起,辰时归。所谓“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采摘回来的茶叶要精心挑选,分出小芽、中芽、紫芽和白合、乌蒂等,不同形状制作不同茶叶。接来下开始蒸茶,需要特别注意火候,“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榨茶分小榨和大榨,必须“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将茶膏出尽,否则“色味重浊”。压榨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研磨,研磨时加水有严格规定,“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十一二焉”,不能多不能少。紧接着开始造茶,压紧造銙,最后过黄烘焙。
看起来不是特别复杂,但实际操作时,则非常耗时耗力,据记载,宋茶龙凤饼一斤需要至少600个茶工的辛苦付出,前后制作时间跨度半月以上。正是因为加工制作繁琐,所以生产出来的龙凤团饼价格高昂。宋仁宗时,蔡襄制成“小龙团茶”,一斤值黄金二两;宋徽宗时,用“银丝水芽”制成的“龙团”,颜色雪白,每一饼的价格就要四万钱,珍贵无比。
二、宋茶点茶品饮累
宋朝茶叶饮用方法与唐代的煎茶法略有不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点茶法。宋朝点茶同样非常讲究,而且看起来很累。
点茶之前,要先将片茶放入特制的茶磨中研磨成茶粉状。茶磨小巧精致,一般可以单人操作,但是要掌握技巧,注意力度适中。磨茶的时候不能着急,慢工出细活,只有这样才能研磨出细细的茶末茶粉。
将茶粉放入茶盏之中,加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看起来比较粘稠即可。这个过程叫调膏,需要慢慢调和,才能调匀,形成黏稠膏体,不会出现茶粉结块现象。
接下来利用特制调茶工具茶筅来调制汤花。操作程序一边注入沸水,一边用茶筅旋转搅动。注水时要轻柔缓慢,防止沸水溅出。茶筅旋转搅动时要快慢有序,掌握好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个过程的专业术语叫做“击拂”。
整个充电过程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偏差,都会导致点茶失败,品质不佳。所以,点茶不光手累,心更累。
三、宋朝斗茶娱乐累
宋朝斗茶风气盛行,上至皇帝王公,下至文士百姓,无不喜欢斗茶。事实上,斗茶之风在唐朝时期就已出现,当时叫做茗战,只在小范围的上流社会圈子中进行,并没有像宋朝那样开放普及。宋朝斗茶时除了评鉴茶叶好坏,分出输赢之外,还有更多配套的娱乐活动,比如说斗茶令和茶百戏等。
先说斗茶令,其实就是在斗茶的时候,大家以茶字为令,吟诗作对,活跃氛围,很有点类似今天我们在举办文娱活动时,现场书画或创作文章一样。
虽然有大才子曹植七步成诗,但现场作诗还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才华和机智的。难免有些滥竽充数的假文士真骚客,一时之间对不上来可就尴尬了。自古文人相轻,在同窗面前丢脸,可不是一件什么令人开心的事情。所以,斗茶也是一件心累的事情。在去参加之前,一定要抓耳挠腮,先在心底打点腹稿,以备不时之需。、
茶百戏就更不得了,不光考验一个人的眼力,更考验一个人的悟性才华和毅力。茶百戏也就是分茶,有点类似于现代咖啡馆中的冲咖啡雕花,是宋代茶艺文化中的高超技艺表现形式。分茶时常常在汤花上化出鱼虫鸟兽和山水云雾,就像在茶汤上作画一样。这种手法不仅要有很好的悟性,还必须有一定的才华,能够进行创作。当然,坚持不懈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宋朝斗茶,虽然是文人雅士和上流社会的雅玩,但说实话,自古以来,雅玩就是一件劳心劳力的娱乐活动,真心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