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服饰有什么表现?服饰的颜色和形制变化
宋朝服饰有什么表现,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近期,《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上线,收获了很大的人气以及极好的口碑,这部剧以宋仁宗和曹氏皇后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宋仁宗时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关于人物的服饰高度还原了宋朝服饰的特点,在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剧里的皇帝、官员,在不同的时候总是会穿着不一样的服装,但唯一相同的就是,服装的色彩以及装饰上面非常的单调,其实这倒并非《清平乐》凭空捏造,真实的宋朝确实如此。
在宋朝的衣着当中,服饰的颜色和形制都要符合礼仪规范
中国的服饰制度从周礼的完备一直到汉唐宋明皆一脉相承发展而来,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各阶层,在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时,必须有相应的车轿规范,必须穿戴宫廷所规定的服饰,各种身份所穿服饰的规格主要以面料、颜色、花纹及配饰质料、数量等来显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举措。
虽然各个朝代都坚持遵循周礼规范,但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有时是因为心理上的需求,有时是一时兴起或突发的创意,并不是完全严格的遵循古制,也不是完全自我的随性创造,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当朝特色。
服饰根据大小、纹饰、质料、颜色等不同彰显着服饰礼仪的规范化、制度化。宋朝服饰前承唐朝,在传承古制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色。
宋朝服饰的体系
宋朝服饰要体现在以外显的服饰形式体现礼的庄重内涵,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服作为礼的外显形式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西周以来,服饰等级逐渐完备起来,各种礼服也相继产生。礼服是隆重场合所穿的服饰,伴随着礼而产生。原始时期敬鬼神时为示隆重,要穿上华丽的服饰,这是礼服的雏形。
礼服根据社会生活礼仪需要分为五类:祭祀上苍、祖先、社稷等为祭礼,服“祭服”;用于战争及田猎中的军礼,服“军服”;君臣、百官之间的朝见、会盟等为宾礼,服“朝服”;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婚嫁及庆贺等为嘉礼,服“吉服”;哀悼凶事、服丧等为凶礼,服“丧服”。
其中祭礼是最为庄重的, 祭服也是历代中国人最重视的服饰之一。
1、祭祀所用的冕服
冕服是祭祀所穿戴的礼服,是古时候帝王以及诸侯举行重大吉事礼仪式所穿戴的最高规格礼服,主要有冕冠、玄衣、红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冕服上有十二纹章,它们是: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都是一些寓意美好和光明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被作为民族的传统习俗被历朝历代继承了下来。
祭祀所用的冕服
宋朝冕服的等级以旒的数量加以区别,“旒”是冕冠前后悬挂的串饰,通常由珠玉制成,以五彩丝线编制为藻,一串珠玉就是一旒,以旒的数量作为服饰礼制规格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根据冠冕上旒的数量冕服可以称为九旒冕、七旒冕等。
在宋朝之后的时期略有变动,宋神宗就曾将冕冠上的珠宝装饰予以减少,呈现出去繁就简的特点,但是衮冕的形制大体上不变。宋朝自建国之后还尝试过恢复周代冕服制度中的大裘冕,大裘冕用于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中,但是在唐朝开元十一年就被废掉了。
宋神宗时期恢复了大裘冕,其形制为“以黑羔皮为裘,黑缯为领袖及里缘,袂广可运肘,长可蔽膝。”宋神宗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时就在衮冕之外加服了一件黑羔皮大裘,但也只是在冬至祭天大典才穿的着装,其余祭祀活动都还是只服衮冕这种最基本和普遍的礼服。之后在宋朝又因朝廷内部不同党派针对礼服制度的不同意见而再次将大裘冕废除,但总体上冕服制度一直遵循着古制的传统。
2、重大朝会所穿的朝服
除了冕服之外,朝服也是重要的礼服,主要是议政朝会(各地官员进京汇报工作)、颁诏传制以及大型祭祀场典礼时穿。宋朝基本沿用了唐朝的朝服制度,宋朝的天子朝服是通天冠具服,太子朝服是远游冠具服,诸臣则是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
宋朝的朝服(皇帝和大臣)基本保持了前朝梁冠、交领、裙裳大带、革带、佩、绶的搭配方式。“梁”为冠上竖脊,既用作装饰,又藉以辨别等级。梁冠即缀有直梁的礼冠,缀梁多寡有定制,以示等秩。宋朝天子朝服用通天冠,宋仁宗天圣二年改称承天冠,是天子在大朝会和册命大典等活动时穿着的服饰。
大朝服在礼仪上仅次于衮冕服,在古时候,皇帝代表着天子,也因此履行着祭祀天地的任务。
天子用于祭祀场合的服饰在《宋史》中有相关记述:“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藉田时服之……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佩绶如衮。”
宋初官员的朝服有进贤冠、貂蝉冠和獬豸冠,朝服的颜色均为朱色,但官员的品阶可以从冠上的梁数以及所佩戴的饰物加以区别。
根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朝官员朝服大致情况如下:
一、二品官员服用五梁进贤冠,冠上有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和立笔。所佩服饰为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玉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韈、皂皮履;
诸 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官员服用三梁进贤冠,冠上有犀角簪导。所佩服饰中没有中单,但是有银剑、玉佩、师子锦绶、银环,其余同五梁冠;
其余四、五品的官员服则是用两梁进贤冠,冠上有犀角簪导。所佩服饰为铜剑、玉佩、练鹊锦绶、铜环,其余同三梁冠;
六品以下的官员服用两梁进贤冠,冠上有犀角簪导。所佩服饰中没有中单,没有剑,但是有玉佩和绶;
中书门下官员服用五梁貂蝉冠,此冠为进贤冠上加笼巾貂蝉,所佩服饰同进贤五梁冠;
御史大夫和中丞官员服用三梁獬豸冠,此冠为进贤冠上加獬豸角,所佩服饰有中单,其余同进贤三梁冠;
御史官员服用两梁獬豸冠,此冠为进贤冠上加獬豸角,所佩服饰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
由此可见,宋朝的朝服在形制和规范上都非常完备与严谨。
3、办公所穿的公服
公服是官员办公时所穿戴的制服,因为与朝服相比少了很多配饰,所以也叫做“从省服”。宋初的建国思想和方针政策基本上都根植于晚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同五代时期的战乱危局,“以文抑武”被作为宋朝的治国方针得到了朝廷的推广,削弱武将的军权以及地方势力、鼓励文人儒将治国成为宋朝的国策。
因此,官员的品色服制更加细致与完善,君臣的服饰和服色按照官阶的不同有所匹配。宋初因循唐制以服色表明等级,其品色服制大体沿用了唐朝旧制,即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元丰改制之时,青色被弃之不用,武臣内侍皆服紫,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
宋朝初期跟随唐朝制度,只有位列三品以上的官员的衣服颜色才可以用紫色,庶民一律禁止。《宋史》中有相关的记载:“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紫色是偏红色的紫,而不是近黑色的紫,史料中记载:“然所谓紫者,乃赤紫,今所服紫谓之黑紫,以为妖,其禁尤严”。到了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除了官员以外,士庶、商贾、艺伎又都可以服用紫色了。
当然了,除了服装之外,配饰的不同,也能看出官阶的大小来。可以在电视剧里面看到,宋朝皇帝以及官员虽然看起来穿着简单,但也经常搭配方心曲领、銙带、佩鱼,有时还要执芴。
《宋史·舆服志》中记述皇太子冕服时提到:”“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褾、襈。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百花罗中单,皂褾、襈,白罗方心曲领。罗袜,黑舄,革带,剑,佩,绶。余同衮服。袜带,勒帛。执桓圭。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
但不管是关于哪个朝代的记载,方心曲领都属于天子通天冠服、太子远游冠服、百官朝服的一部分。
宋朝的方心曲领是一种用白罗制作而成的项饰,形状为上圆下方,服用时,将圆形部分直接套在颈脖处,下缀的方框部分悬垂于胸前,并罩于外衣交领之上,用以防止衣领的雍肿之状,并有使其服贴的作用。
銙带是一种革带,形似腰带(现代的皮带),銙是镶钉在带鞓上的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的饰片。宋朝的銙带是整个服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区别官员品阶的标识。
宋朝銙带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可以束腰,和腰带的作用相同;松垮的挂在腰间作为衣裳的装饰和官员职位的标识。宋朝銙带上的花纹、图案和銙带的质料都各有不同。銙带的质料主要有玉、犀、角、石、金、银、铜、铁等。銙带上的雕刻图案也非常丰富,有御仙花、球路、荔枝、犀牛、双鹿、行虎、野马、师蛮、宝藏、宝瓶、海捷、天王、八仙、宝相花等。
宋朝銙带的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向来以玉带为最高规格,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地位,玉石已经不单单是一块石头,而是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偏好,宋朝按照品阶服用玉带,也会将玉带赐予有功的诸臣。
佩戴鱼袋是开始于唐朝,流行于中唐至宋,宋朝以后逐渐消退。佩鱼制度的源头可能与古时候
的兵符有关,兵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战国时期的兵符呈虎型, 故称虎符,秦汉亦用虎符。
唐朝时期改虎符用鱼符,原因大概有三:
唐高祖为了避祖李虎的名讳;
鱼目昼夜不闭,有常备警戒、毫不懈怠之意;
可能是取鲤鱼的“鲤”与李谐音的原因。
唐代鱼符的质料和鱼袋的装饰材料大多用金、银、铜、玉等。虽然宋朝官员出入宫廷用牌,但依然沿袭了唐代的佩鱼制度,只是此时鱼袋中已无随身鱼符了,宋初的佩鱼材料以金、银居多,即在袋子上以金、银装饰成鱼的形状。鱼袋大多是用丝帛制成,形状有长条型、波折式狭条型、荷包型等。根据现有的图像资料,鱼袋的佩戴方式大致有几种,其一是长及膝盖,垂挂在革带下;其二是稍稍悬挂在革带下方;其三是与革带一起系扎在腰间。
《宋史·舆服志》记载:“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名贵贱。”
宋朝的鱼袋已经不是装符之袋,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大,由君臣高官延及位卑者,而且还用于对官员仕子的优抚政策。佩鱼制度是章服制度中标志身份荣誉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再有唐朝应征防伪功能的宋朝鱼袋,不仅具有装饰美化和标示身份的意义,而且还可以盛放一些小东西,兼顾了实用性。
除此之外,执笏也是宋朝官员的常备礼仪,笏是古时候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一些重要事情。隋唐是执笏制度的形成时期,宋臣执笏制度传承自前朝,其基本佩戴规范为:“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廷赐绯、绿者给之。中兴同。”元丰新制时发展成四品至六品皆执象笏,九品以上执木。
宋朝服饰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象征,潇洒飘逸的宋朝服饰是中国传统美学“气韵生动”的具体表现,看似平淡的宋朝服饰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服饰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衣冠服饰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宋朝时期的服装也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时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