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读书氛围到底是怎么样的 宋人的高雅情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宋朝读书氛围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时候的读书氛围较现代来说更为强烈,特别是宋朝,那时的社会读书氛围是其他时期不能相比的。
宋人的高雅情操在很多地方得到体现:首先,宋时出了很多的学者和诗人,他们的成就无疑在中国文化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赵季仁曾经说过他有三个心愿:一是期望能够与所有的好人结识,二是盼望能够将所有的好书读遍,第三就是去踏遍山水风景。尤袤在这方面的精神更加令人敬佩,李焘就曾这样评价他:“他不仅每天都要读书,而且,他读书时一定会做笔记。在教导自己的儿女的时候,他会这么说,书本在饥饿的时候可以充当食物,在寒冷的之时就是厚厚的衣服,在孤苦无依的时候甚至会透过书本听到美妙的乐曲。”宋人热爱书的特性通过这几位的表现就可以显现。
宋人喜欢读书,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读书的良好条件,不仅好书不断地出现,而且很容易就能读到这些书。首先,印刷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一物质条件为宋代的知识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当时的出版和藏书行业都发展良好。并且,宋代的出版业比较发达,文化环境比较宽松,人们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种书籍,这也促进了宋代的诗词文化的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商人的目的终究是利益,出版行业本身存在的利润吸引了很多商家。既然有如此高的利润产生,这种高利润必定会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的出版中。
但是,后来国家渐渐意识到过于宽松的环境会给王权造成一些潜在的隐患,于是加大了管控的力度。并且,还针对盗版印刷等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这样也有力地改善了当时的状况。
其次,国家政策也推动了宋代读书氛围的形成。宋太祖和他的子孙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甚至,“不杀文人”的祖训则是赵匡胤立下的规矩,这也和宋重文轻武的策略密切相关。当然,国家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统治者为了不出现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导致起义的事件,他们开始重用文人。甚至还出现了不杀文人的命令
宋代有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就是文官也可以领兵。要知道在以前的朝代,领兵之人大多出身草莽,或者是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但是宋朝统治者却不这样做,他们认为文人领兵自有策略。不过从历史的教训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正确。
宋代还有一个好的潮流,就是“收藏好书”。不仅达官贵人喜欢收藏,哪怕是一些平民也会有这样的习惯。富人会收藏一些珍本孤本,穷人就是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价格也不会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也会被良好风气感染。
当时私人藏书数量巨大,很多富贵人家的藏书会开放,让人学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宋代的官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读书人如果要考取功名要依靠私学,比如说一些民间私塾。
除了私人藏书以外,书院也有大量的书。书院产生于求学的需要,为了教学的需要,各地书院储备的书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书院大多是开放性和公共性的。
宋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院,很多文人都曾在这里学习。这种事物大范围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良好风气的兴盛。比如说一个城市如果有很多大学,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一定比较突出。宋代儒学取得了新的发展,而且农业技术的改革也让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也是读书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宋长达三百多年,虽然也曾摇摇欲坠,但是却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内乱。所以,这样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让他们可以放下心来读书。但是,宋代后期国家文化制度过于严格,而且统治思想过于狭窄,这也不利于文化氛围的维持。
在近千年前的宋朝,社会的读书氛围就如此强烈。反观现在,虽然科技不断发展,电脑、手机的使用让人们变得快餐,难以放下一切认真地读一本书。虽然现在看来其中的危害并不明显,但是时间一长,必然会对社会的文化素养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