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性格是怎样的?他都有什么作为?
司马昭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介绍
人们爱用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一个人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说起司马昭,就要提到他的父亲司马懿。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氏的势力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曹叡病危的时候,将他立为太子,托付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他。曹爽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只好不动声色,假装生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他却和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谋划,伺机反扑。
史臣曰: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以上是《晋书》对于司马昭的评价,《晋书》的编纂是有很明确的政治目的性的,但在大事上并不会信口开河,基本是守住了史家的底限。房玄龄等人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这一段评价,堪称公允。世宗司马师,是创立基业;而太祖司马昭,是成就大事。这两位有很清晰的先后继承关系。所以他俩被放在同一个纪里,也是相当合理的——不过这里面也有唐太宗和房玄龄这些人的一点点小私心,他们是把司马昭看成司马师的替代者的。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都做了什么事儿。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和平定淮南第一次叛乱之后去世,司马师是他的合法继承人。从司马懿生前的态度和做法来看,他并没有考虑到司马师的早逝,所以他心中,司马氏的继承关系应该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的顺序。
司马师主政之后,面对的局面很复杂。在朝内,司马氏的野心刚刚凸显,朝内有一批大臣对曹魏怀有忠诚;在边境,手握重兵的大将们并未明确的支持或者反对司马氏,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自己的权势和军队;在边境之外,吴国新主政的诸葛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曹魏摆出了进攻态势。
司马师执政的五年时间内,主要有以下作为:
1.对内,他平定了李丰等人的政变,一面用雷霆手段处死李丰、夏侯玄等人,一面对其余不涉及其中的世家大族予以安抚和示好,稳定了朝内局势。
2.对外,在东关惨败之后,自承责任安抚诸将,然后在合肥新城击退诸葛恪获得大胜。
3.在身患眼疾的情况下,亲自率军平定毌丘俭、文钦的淮南二叛,基本上稳住了淮南地区的形势。
4.任用和招募大批人才,为司马氏集团内部的新旧更替打下基础。
司马师离世之后,司马昭的主要作为,有以下几点。
1.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
2.平定诸葛诞的淮南三叛,这之后一直到西晋建国,淮南地区基本稳固,没再出大乱子。
3.派遣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完成了对汉中的占领,这是重大的对外战争胜利。
4.在第三条基础上,成功晋身晋王,这时候几乎已经完成了取代曹魏的全部工作,只剩下最后禅让那一场戏了。
对比一下,可以看到,虽然司马昭不是被作为继承人培养的,但对于司马氏和即将正式诞生的西晋王朝而言,他基本上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这是毋庸置疑的。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氏面临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基本都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代完成的。政治上,司马昭因为伐蜀的胜利而解决了声望和功绩不足的问题,这才使得司马炎直接摘取胜利果实;军事上,解除了淮南地区的隐患,而且取得了汉中。这之后,即使没有邓艾的冒险行动,统一全国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夸完了,接下来该分析一下,司马昭干得不太成功的几个事儿。
第一个,高贵乡公的事儿。这件事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司马昭还是太没有警惕心了。当然,曹髦是司马师选的人,责任不都在司马昭身上,但面对这么一位刚烈过人有乃祖之风的皇帝,司马昭居然失策到让他自己带着军队打出来,最后大庭广众下被贾充指使成济所杀的程度,这个责任必须他来承担。这件事一直到西晋初年都还留着巨大的阴影,司马孚动辄自称魏臣用这事儿恶心司马炎,陈泰一家子干脆不和司马氏合作了,看看,后果多严重。
第二个,钟会邓艾的事儿。邓艾,是司马懿留下来的老将,和司马昭关系不亲密,不同意伐蜀计划,被司马昭逼着去;钟会,是司马师兄弟的心腹,之前没当过主帅,被司马昭推上去的。结果邓艾、钟会都以谋反罪被处置。这件事反映出司马昭在人事上的处置严重不当。
第三个,继承人问题。司马炎和司马攸的选取,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司马昭对此的处理还是过于简单。当然,这个事儿他不负主要责任,实在是司马师给他留下的局面太过尴尬了。
总的来说,功过应该可以八二分。缺点很多,性格不够成熟稳重,遇到紧急事件反应不够迅速,下决断也不够果决。但他在长兄去世之后,仓促接班,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看看司马家这一家子篡魏逆贼,为了家族利益真的是呕心沥血,司马懿和司马师都带重病亲征淮南,司马昭也是没过过几天舒服日子,一直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