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到底有没有与司马师争夺的心思?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曹爽,独掌曹魏大权。三年后,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继承其父的地位,掌管曹魏军政大事。但是我们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见次子司马昭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那么司马昭有没有跟他大哥争地位的心思呢?就这个问题来说,司马昭应该是没有这个心思的,或者说他还没来得及有想法了他大哥就去世了,把位置传给了他。可以想象如果他大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未来是极有可能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

  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居功至伟

  在奠定司马家在曹魏地位的高平陵事变中,司马师是率兵镇守司马门的主将,他镇静内外,军阵整齐,极大地安定了处于弱势的司马一派的人心。连他们极善养气的父亲都惊讶,自己的儿子竟然这么厉害。而且司马师早就为司马家的这一天做准备了,很早就暗地里豢养了一批死士,隐藏在民间。到事变的时候,这些藏在暗处的人,纷纷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帮助司马氏绞杀敌对势力,安定内部,确保政变的成功。

image.png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司马师远胜司马昭

  高平陵事变前夜,司马懿将政变的计划告诉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在得知要举大事后,司马昭回去后整夜睡不着觉,心惊胆战,辗转反侧。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整夜安睡。第二天清晨,司马师精神奕奕,领兵镇守司马门,确保了政变的成功。高平陵事变成功后,司马师因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从此司马师开始逐渐确立了司马家接班人的地位,开始被培养接替司马懿在军政方面的权力。

  司马师战功赫赫,司马昭却功绩寥寥

  司马师在高平陵事变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后,嘉平三年,跟随司马懿平定王淩叛乱,立下战功,升为抚军大将军。不久司马懿去世后,执掌魏国军政大权,次年升任大将军,大权独揽。嘉平五年,吴国太傅诸葛恪领兵攻打合肥新城,力排众议集中兵力在新城迎击诸葛恪。先派诸军高筑营垒,坚守不战,等吴军战力衰竭的时候,司马师派出文钦率领精锐部队出击,意图阻断诸葛恪的退路,并派出毌丘俭等将领从后追击。诸葛恪担心全军被围困,迅速撤兵逃走,被文钦追上大败于新城,斩首万余人。

image.png

  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二人领兵渡过淮河后,屯兵项县与司马师对峙。司马师一面调兵遣将,派胡遵断绝叛军的归路,派遣诸葛诞直击叛军老巢寿春,自己亲领大军与叛军决战。司马师命令邓艾率领一万军队与叛军交战,佯装战败,吸引毌丘俭、文钦出击。二人果然上当,文钦领兵追击邓艾,司马师指挥大队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战败逃到了吴国。毌丘俭得到文钦战败的消息后,匆忙弃城而逃,全军溃散,毌丘俭躲在草丛中被当地百姓射杀,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

  在司马师去世前,兄弟司马昭在统兵方面的功绩相比较就失色很多了,司马昭前期的军功大都在关中地区与蜀汉军队的作战中。但其大都是以夏侯玄、郭淮的副将身份参与,而且基本属于坚守不出就稳操胜券的战争,对敌的杀伤和战功相当就比较少了。司马昭唯一一次大规模领兵作战,是在嘉平四年,司马师发兵伐吴的战争。司马昭被任命为都督,统帅胡遵、诸葛诞等部七万兵马,进攻吴国东兴。吴国太傅诸葛恪领兵四万救援东兴,结果司马昭的军队被星夜兼程赶到的吴军先锋丁奉趁雪夜击败,死伤无数。此战失败后,司马昭的处理也是比较幼稚的,询问此战失败是谁的责任,王仪说应该由统帅承担,司马昭竟然把王仪杀了。回到朝廷后,司马师的处理就极为高超了,削免了司马昭的官爵,但却并未怪罪其他将领,成功收买了人心。

  司马昭与其兄争权的理由不充分

  第一个方面,司马昭基本确定了司马师继任者的身份,一来历史并未记载司马师有亲生儿子,他仅有司马攸一个养子,在继任方面肯定是要在司马昭后面的。二来司马家也吸取了曹魏主少,国家动荡的经验,所以在司马师选择继任者的时候,一定是要选择一位年长的,经验丰富的继任者的,这样才能保证司马家的权势地位。第二个方面,司马昭在军政能力方面,相比于他大哥司马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拿豢养死士来说,知道这件事后,估计司马昭都能吓出一身冷汗,都不敢跟他大哥争锋了。

  第三个方面,司马家其实在魏国内部还有很多敌对势力,比如文钦、诸葛诞、钟会等人,这些势力都不弱。司马家不能也不敢出现分裂,一旦出现分裂,很快就会被对手抓住,彻底撕碎,他们都是手握重兵,绝不会犯曹爽的错误。所以说司马昭即使是有野心,不能也不敢跟他大哥司马师争权,这是保护司马家更是保护他自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