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最高光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他为什么能成功?
你知道司马懿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三千人,面对一个政权,行一场政变,最后成功了,进而在后续实现大逆转,彻底将曹魏政权架空成就权臣之位。
这就是属于司马懿最高光的时刻:高平陵政变。
曹爽虽然不算什么牛人,但当时的势力却是很大的。辅政大臣身份配合军权加持,说司马懿处于下风是有道理的。
但是说司马懿完全无还手之力,则是不懂权利运行逻辑的表现。
那一刻的处于下风,并不是绝对,而曹爽的优势也不是绝对。
只能说,处于优势的曹爽占上风,即便最后政变时刻,曹爽胆子大一点,曹魏政权估计就会分裂,可是他的选择却是自投罗网。
这段的演绎,在小说电视剧中,为了艺术效果都会有稍许夸张事实。
为的是对比反差,让人产生,司马懿好不容易啊,司马懿好牛啊,的感叹。
其实真实的司马懿,在政变前,看上去虽被架空,却是有很多同盟者的。
论官职,当时司马懿依然是“太傅”,位列三公,属正一品,而且因资历原因,还是三公之首,可以理解为官长,就是官员大家长。
实实在在的实权虽没了,但这名誉地位还是杠杠的,而且曹魏政权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能当官的都是世家大族。这就给了司马懿天然优势,他可以不断通过“太傅”职位便利,提拔重用大族子弟,甚至自己身边人。
这优势,是皇权代表曹爽没有的,受限“九品中正制”,整个曹魏时代,皇帝并没有选官权。因为这个权利属于世族。
由此才有世族势力,在曹魏的不断坐大。
当时的曹魏政权,中高层大半是世族,基层官员那就更多世族,这才是司马懿底气和民意基础。
即便高平陵政变前,曹爽将司马懿家族代表人物如尚书令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免职,可这底气依然存在。因为王朝需要官员去维护,需要官员去支持,所有人都一撸到底,这在政治结构平衡中属于自杀行为。
当时主政的曹爽虽然不聪明,这点道理他还是懂的。
而且在政变之前,不断打压司马家族过程中,司马懿也并不是毫无动作,而是小动作不断。
这不断的小动作除了提拔人占据朝堂,做自己暗线甚至代言人之外,还有拉拢宗亲。
曹魏政权支柱,除了曹家就是夏侯家,政变前几年,司马懿就有先见之明的,和夏侯家联姻。
联姻过后,夏侯玄成了司马师舅哥。
虽然夏侯玄后续结局并不好,可杀他的人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两。
至少在高平陵政变前,夏侯氏对于司马家族的异动,持中立态度。
这也是后续夏侯玄虽被剥夺兵权,依然可以入朝任大鸿胪、太常的根源。
曹魏政权最坚定的同盟者都有了变节的意思,其他人还用想吗?
由此可见,在高平陵政变前,司马懿已经通过之前不断举荐,渗透,培养了无数自己的同盟者。
门生故吏遍洛阳的司马懿,即便退隐也是幕后的实权派。
更何况他还有两个好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不是省油的灯。
曾经掌过军权的他们,各种交朋结友,吃喝嫖赌,即便不在位置,这军队早就被他们渗透的千疮百孔了。
中央禁军如此,驻外军队其实也好不到哪去,常年带兵打仗的司马懿,那些手下早就借司马懿的光,一个个都成了封疆大吏,这上下级关系,还有战友感情,初出茅庐的曹爽不懂也不了解。
司马懿的退隐,给了曹爽错觉,也麻痹了曹爽的神经。
当时曹魏势力的主心骨,宗室也好,勋贵也好,在世族占据主流的时代,日渐没落,也成了司马家和曹家势力此消彼长的关键。
看上去牢不可摧的政权,其实建在沙漏之上,中枢实力,的确还有那一么点优势。
但是这点优势,在那一刻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高平陵政变,如果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场对赌,赌的是谁最后掌握至高权利。
但是这个对赌,却有牌面大小问题。而牌面大小如何看?不复杂,看势力构成就够了!
与司马懿家而言,朝堂之上无数世族为官,洛阳军中都是司马懿儿子铁杆,各地驻军大多数都是司马懿老下属。
与曹爽甚至曹家而言,除了掌握中枢的曹爽,还有名义上的禁军指挥权,少量勋贵宗室之外,他还有什么?
如此牌面对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最后谁会获胜。
当司马懿悍然带着自己的3000死士,发动政变,发动进攻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隐忍的雌虎要发威了,这个时候,他们要做的也很简单,投票而已。
至于这票投给谁?
一个志大才疏,不明形式的曹爽,一个隐忍坚持,后援无数的司马懿。
聪明人都会做选择!
司马懿的胜利在那一刻也就成了必然。
其实这夺权手腕,和后世袁世凯,甚至日本德川家康都有点相似。
由此可见,以退为进,甚至隐忍,藏于幕后培植势力,才是真正大政治家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