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韩信的死抱着怎样的看法?他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为什么小编来说说韩信的故事。
刘邦曾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炯,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汉高祖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战斗中,出谋划策,战无不取,攻无不克,在军事才能上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韩信只看到刘邦对他“推衣,推食”,“言听计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由于他的盖世之功而导致的岌岌可危的一面,最终成为刘氏集团政治权术的牺牲品。
韩信他出身下层,“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于是“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受到如此欺辱,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
“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他寄食南昌亭长家时,亭长之妻到时间不开饭以示厌烦。韩信一怒而去,后遇一位漂母供给韩信数日饮食。韩信非常感激地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功成名就之后,不但没有报复当年羞辱自己的人,而且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对于当年施以吃食的漂母,“赐千金”。
这样一位知恩图报的人最后为何被杀?因为他触犯了君主大忌。韩信才能卓越,萧何称:“国土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张良讲:“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但他在投奔项羽的时候,“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这种干预君上决策的做法显然令项羽不快。后又转投已入蜀的汉王刘邦。刘邦问他对自己军事才能的看法,他竟回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而他自己则是“多多而益善”。这种做法在君臣交往中显然是大忌,他的话使刘邦恼羞成怒:“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而刘邦对韩信的戒备与防范也绝非是突发奇想。两次袭夺韩信之兵,一徙韩信由齐王为楚王,再迁为淮阴侯,这一系列的举动无不说明刘邦对韩信的忌惮。太史公司马迁认为,正是这方面的原因导致韩信失去了他在西汉王朝中应有的地位:“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励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韩信的传记最后隐晦的点出了他对韩信谋反问题的看法:“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因此,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然是刘邦夙夜忧虑的心腹之疾,必欲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