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哥胤禛能在九子夺嫡中获胜,他靠的是什么?
康熙皇帝,接下来听听为什么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生了35个儿子。子孙满堂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但对于康熙来说,却是个麻烦事,这是为何?因为儿子太多了,到底让谁继承大统呢?由于康熙的犹豫不决,他晚年时皇子们因为争夺皇位闹得是沸沸扬扬。
本来,清朝的皇帝接班人是由贵族讨论决定的。但入关后,满洲贵族统治者深受汉文化影响。再加上贵族讨论接班人容易引发政治动乱,所以康熙就效仿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己立了一位皇太子——皇二子胤礽。
胤礽刚被立为太子时,很激动。一想到自己未来要掌管整个国家,他踌躇满志。但康熙老爷子寿命实在太长了,久而久之,胤礽做太子都做腻歪了。他的耐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而逐渐流失,坏习惯慢慢暴露出来。
康熙是一位对储君很严格的帝王,他觉得作为他的接班人,必须要做到忠孝仁义。很不凑巧,胤礽不耐心之后的作为,完全遵循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条原则。康熙对此非常不满,一怒之下削去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这样一来,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就空了出来。皇子们一看这局势都摩拳擦掌,觉得自己也有机会做皇帝了。之后他们各显神通,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明争暗斗,争取博得父皇的“欢心”,一举夺得君主之位。
在这场战斗中,十四阿哥胤禵崭露头角,逐渐取得康熙的青睐。公元1781年,西北少数民族入侵西藏地区,康熙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领兵出征。出征之前,康熙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在很多人看来,胤禵的这种待遇好像表明了康熙的心意,是否他就是康熙心中的人选呢?其实,胤禵只是赢了第一步,他只是一只螳螂,捕到了一只蝉,真正的黄雀,已经站到了他的背后。
这只“黄雀”就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胤禛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呢?他的取胜秘诀仅有16个字:
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
这是胤禛的谋士戴铎根据前皇太子胤礽的失败经历总结出来的,后来经过胤禛的实践,确实好用。在十四阿哥胤禵出兵征战的日子里,胤禛恪守这“16字方针”,成功唬住了康熙,在康熙临终后即皇帝位。
孝
康熙晚年体弱多病,胤禛竭尽所能为康熙挑选良医,精心服侍康熙于病榻前,让康熙觉得即使自己做了太上皇,胤禛做了皇帝,他依旧会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这使得康熙对胤禛的好感陡然上升,他就喜欢孝顺的孩子。
诚
“诚”要求胤禛只要表现出和大臣坦诚相待,不结党营私,不与大臣结怨即可,胤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和每一位大臣都和和气气,既不结党营私,又有自己的朋友圈,两者之间的平衡,胤禛掌握的恰到好处。
和
“和”的意思是与皇兄之间要和睦,不能因为争储而六亲不认。这是康熙很忌讳的地方,他不想看到皇子之间因为皇位而争得死去活来。胤禛不仅不对前太子胤礽落井下石,还对比他小的皇兄体恤有加,这些康熙都看在眼里。
忍
对待自己看不惯的事情要隐忍,不能锋芒毕露,这一点胤禛同样做得很好。表面上看,胤禛和诸多争夺皇位的皇子不同,他远离政治风暴,寄情山水,把自己粉饰为“天下第一大闲人”。
胤禛表现出的“孝诚和忍”皆是伪装的,都是根据戴铎的方针有意而为之。就这样,胤禛通过一种不争不抢的态度,俘获了康熙的“芳心”,成功继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