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难以复制西汉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蜀汉难以复制西汉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末天下大乱。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巴蜀和汉中之王,称汉王。大约5年后,刘邦一统中原,成为了汉帝国的皇帝,史称西汉。
大约过了四百年,天下再次大乱。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奋然而起,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223年,刘备身死,恢复帝国荣光的重任交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手里。然而,同样拥有巴蜀和汉中之地,诸葛亮殚精竭虑11年,蜀汉的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
不仅对手魏吴越来越难撼动,内部高层也逐渐没有统一的想法。可以说,234年,诸葛亮死的时候,蜀汉的命运已经基本注定。
同样是占据了巴蜀和汉中之地,蜀汉政权为何难以复制刘邦的成功呢?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视角,大多数的观点集中于对手的强大和时代的不同。
第一个观点认为,刘邦面临的是一个分散的中原,而刘备诸葛亮面临的是强大的魏吴。诚然,刘邦时代,项羽分封了连同自己在内的19个势力,刘邦可以各个击破;而刘备时代,魏吴都先于刘备建立稳固的势力,等刘备占据巴蜀汉中时已经难以撼动。
但这个观点忽略了一点:刘邦时代除了齐地,其余势力也是臣服于项羽的,刘邦面临的并不是完全的各自为政而是首先突破了项羽的联盟才争取到了诸侯的支持;而刘备诸葛亮时代,东吴大部分时间都是蜀汉的盟友,虽然没有太多实际上的军事支援,但两弱对一强至少比刘邦的环境要好。因此,实力反差并没有那么突出。
第二个观点认为,时代不同了,刘邦时代贵族势力弱小而平民居多,刘邦可以轻易的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刘备诸葛亮时代,士族政治已经初显端倪,得不到各大士族支持的蜀汉政权在中原难以立足。
这个观点子彧认为也不是根本所在。刘邦的出身比刘备差的远,几乎是靠着约法三章等得到了第一波民心,然后凭借着项羽杀义帝的污点进行讨伐;而刘备势穷力孤都可以得到荆州许多士族的追随,诸葛亮本人也是荆州士族之一,他们拥有的民意基础远比刘邦要广泛,只不过没有刘邦利用得好而已。
子彧以为,这两个观点并非没有其合理性,但都不是根本。
刘备在蜀汉建立2年后就驾崩了。而诸葛亮虽然不是君主,但却之后长期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而且诸葛亮时代结束,蜀汉也就基本定型了。因此,如果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刘邦时代和诸葛亮时代进行一个对比。
实际上,刘备诸葛亮和刘邦的第一个差距在于,刘邦从汉中杀出第一步就稳稳的占据了关中,而诸葛亮倾尽全力仍然留在汉中。
刘邦利用韩信暗度陈仓的战略规划成功突入关中,很快在关中站稳了脚跟;而诸葛亮企图利用赵云为疑兵、主力占据陇右、再图关中的策略却因街亭失守而失败。
而接下来,刘邦屡次向东,多次败绩仍能够稳稳立于关中和巴蜀,最终取得中原;而终诸葛亮之世,蜀汉再也没能踏入关中一步。
实际上,如果我们纵向对比,占据关中+巴蜀的政权前有秦国、刘邦,后有北周,最终都完成了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而只占据巴蜀的政权诸如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后蜀政权,在天下大势面前都是任人宰割的。
巴蜀之地不是沃野千里、天下险塞吗,为何总是陷入困境呢?
因为巴蜀之地虽然地理条件优渥,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走出巴蜀和进入巴蜀一样困难。而如果单单只占据巴蜀,很容易就被占据关中或三峡的政权封住出口甚至攻灭。事实上,三峡对面是盟友东吴,曹魏却借用关中,封住了诸葛亮又封住了后来的姜维。
另外,由于巴蜀到关中本身道路崎岖,关中政权的存在,使得巴蜀政权政权需要付出巨大的军需运输成本和劫掠风险才可以实现进攻关中的战略。事实上,诸葛亮历次北伐时间都不长,仍旧有好几次因为军需粮草问题而撤退。
但是,刘邦与项羽相争四年,却几乎没有因为粮草军需问题而导致过败绩,同样地势崎岖,更差的道路条件,为何刘邦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呢?
在今天的地形上,中国划分为三级地理阶梯。第一级地理阶梯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第二级地理阶梯包含了新疆及甘肃(西域和陇右)、蒙古高原(匈奴)、黄土高原(关中及河东)、四川盆地(巴蜀)和云贵高原(南中);二级阶梯以东则是三级阶梯。
如果对应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的历史,第一级阶梯属于中原势力难以触及的范围,而第二级阶梯中西域、陇右、匈奴之地、南中之地都只是中原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难以成为中原势力的根据地,河东之地相对物产贫瘠。因此剩下的就只有关中、巴蜀之地,中间处于连接之地的是汉中。
同时,陇右和南中与关中巴蜀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占据关中,陇右基本可以收入囊中;而巴蜀几乎是当时通往南中的唯一道路。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只占据巴蜀汉中的话,关中能够轻易封住巴蜀政权,但如果占据了关中+巴蜀之地的话,地理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
首先,基本上完全占据了二级阶梯的地理优势,这样就可以封闭起来而取得防御上的完全优势,同时也关东政权也难以有效阻断关中+巴蜀的进攻优势。简单点说,占据巴蜀+汉中是难守难攻难扩张,而占据巴蜀+关中是易守难攻易扩张。
其次,巴蜀前往关中的道路没有了地方势力的骚扰,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消耗和劫掠风险,从而增加了物资的利用率。
因此,同样占据巴蜀和汉中之地,诸葛亮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是否进一步掌握关中+巴蜀,是否掌握完全的地利。
这一点,不管是反对北伐的费祎、还是为了北伐而北伐的姜维,都没有看到。诸葛亮的北伐旗号虽然是克复中原这样的空口号,但从其行动和目的来看,诸葛亮是看到这一点的,但是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也没能做到。
如果说没能占据完全的地利是诸葛亮看到但没有做到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一点,诸葛亮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西汉帝国的建立者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在市井层面摸爬滚打多年,别的什么也没有学会,却练就了一身看透人心的本事。即使在秦末诸雄中,刘邦的军政能力十分普通,然而刘邦擅长的事情是,读懂别人的需求、合理分配利益。
这使得刘邦在哪里都能够如鱼得水。实际上,不仅仅是英布、彭越等人与刘邦的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连属下的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之所以跟随刘邦,同样是因为跟着刘邦能够承担更少的风险和分配到更合理的利润。
这一点从沛县起兵推举刘邦、称帝后张良劝刘邦分封功臣等事件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韩信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但是善于“将将”(统领众将)绝不只是一句恭维的话,他本人也碍于刘邦的知遇之恩而没有听从蒯通之言而背叛,就是一个明证。
实际上,汉初三杰和彭英二人的军政能力都有比刘邦突出的地方,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是什么善茬。但枭雄的本质在于,善于用利益来驾驭那些能力非凡之人,甚至是跟他一样的枭雄。
实际上,虽然比起刘邦有差距,但从关羽、黄忠、魏延、马超、法正一众文武来看,卖草鞋起家的刘备也是有枭雄之姿的。
与刘邦和刘备比起来,诸葛亮是个完美的人。士族出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比较强大的人脉网,还有高洁的志趣,最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军政能力比起刘邦刘备来说,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完美的诸葛亮,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不喜欢驾驭枭雄,而喜欢听话的下属。因为他们觉得没人能比自己做的更好,所以都会尽量发布较为详细的命令而不喜欢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发挥,喜欢参与具体的事务而不喜欢假手于人,处理事件时会尽量减少风险而求稳。
这一点,从蜀汉部分将领的遭遇就可以看得出来。刘封是一个非常潜在、完全没到明面上来的威胁,但诸葛亮在蜀汉势力尚未威固之时就劝刘备直接杀之。魏延在刘备时代独守汉中,能力非凡但是想法有点多,不那么听话,因此诸葛亮一直压着魏延不让其出头。而诸葛亮刻意培养的向宠、马谡、姜维、杨仪等人,几乎都是有些文人气或者“志虑忠纯”的人。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很多人往往以诸葛亮兵力不如曹魏为理由,但是刘邦可以把整个北方都交给韩信去平定,彼时韩信的军队不过数千人;而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主力约10万人,但魏延领兵5000为奇兵都被拒绝。刘邦具体指挥尽量听取意见,不指手画脚,而诸葛亮却二十杖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过问。因此,军队数量是其次,一人计穷,三人计长,敢不敢于任用人才是最重要的。蜀汉后期的人才缺乏,不管如何解释,诸葛亮的这些作为来看,他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刘邦军政能力不如诸葛亮,但其作出的大部分决策比蜀汉要好;虽然诸葛亮本人几乎是个军政全才,但并不是一个好领导。他殚精竭虑,但蜀汉还是没能走出汉中一步,身后还人才凋零,处境越来越困难。
这是诸葛亮和刘邦的差距,也是完人和枭雄的区别。
总的来说,诸葛亮不能复制刘邦的成功,一在于没能进一步拿到关中,形成完整的地利,而被困于汉中;二是诸葛亮是一个完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没有发挥出麾下众将的最大价值。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给诸葛亮的这句结语,和刘邦自己唱的大风歌,如果从本文这个角度来解读,无疑是对诸葛亮和刘邦最好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