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为什么只有司马迁的《史记》里记录了烽火戏诸侯?

  史书,中为何只有司马迁的《史记》里记录了烽火戏诸侯?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的女主角。

  本名:褒姒[bāo sì]

  生卒:不详

  出生地: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

  职业:妃子→王后

  大事:烽火戏诸侯(仿佛专门为烽火戏诸侯而生)

  结局:被犬戎所掳,下落不明

  关于褒姒,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夏朝末年,一天夜里,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面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夏帝占卜:杀掉龙,赶走龙,留下龙,都不吉利。

  又占卜得解决的办法:需要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

  于是神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

  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

  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

  到周厉王(周幽王的爷爷)末年,任性的国王非要打开观看,结果唾沫流到宫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周厉王命令宫里的女人赤身裸体大声叫嚷,唾沫突然变成一只异兽(黑蜥蜴),窜到了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到她身上就不见了。

  周宣王(周幽王的父亲)时,还没有丈夫的那个侍女生下一个女孩,她很害怕,就将这个孩子丢弃了。

  说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感觉,这个故事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潘多拉魔盒”有点相像?东西方古人的智慧,都是很令人敬佩啊!

  继续说周宣王时期,突然有个歌谣开始传唱: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

  当周宣王听到这首歌后,既怒又怕,派兵到处搜查卖桑木弓和箕木箭袋的人,见到就杀。当时,有一对卖桑弓与箕箭袋的夫妇意外获得这个消息,赶忙逃亡。在逃跑的路上,他们遇到那个侍女丢弃在路旁的怪女孩,便收养了她,一路逃到了褒国。

  这个女孩就是褒姒。

  由此可以判断,连女主角的身世都是神话演绎,烽火戏诸侯更是一个演绎中的演绎。如同封神榜、三国演绎等,既有真实的存在,又有添枝加叶。

  不过,通过叙述褒姒神话般的出身,司马迁形象地向世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大周朝的王位传到幽王的爷爷、父亲手里时,就已经衰败不成样子了。帝王们淫乱无度、暴虐暴政、盲目自大,大势已去。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褒姒只是一个表现符号。

  司马迁继续他神话般的叙述:褒姒长大后,褒国君王为了自救,献美女给周王。周幽王很喜欢这个美女,但是这个美女美则美矣,只是从来不笑。

  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心里就越痒。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俗语:“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何况暴虐自大的周幽王呢,更是受不了。

  可以说,仅仅是为了看褒姒一笑,这位荒淫的国王那是极尽荒唐之事,他先是废掉原先的太子,立褒姒生的孩子为太子。

  即便这样,褒姒还是不笑。不过,这里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司马迁的所作所为了——他为何需要通过这样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来展现西周王朝的末世乱象,而不直说?那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正是汉武帝废掉卫太子的时候。直接写周幽王废太子,敏感的汉武帝会怎么想?所以只好曲笔。

  总之,太子都换了,褒姒还是不笑。这个时候,周幽王这位权力的任性者发出了“赏笑令”:能博褒姒一笑者,重赏千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