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间,秦始皇怎么结束了五个多世纪的诸侯大混战?
十年时间,秦始皇怎么结束了五个多世纪的诸侯大混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为什么小编告诉你。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秦始皇,名嬴政。因为生在赵国,所以又叫赵政。他是最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他以一国之力,扫平六国,仅用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华夏,奠定了中国最初的版图。因为他的出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从秦朝到清朝,可谓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建立的封建制度体制,后代虽有变动、改革,但大致上差不多。我们现在实行的一些制度,还有不少秦代制度的影子。
秦始皇
秦国其实早有统一之志,秦始皇是六国终结者
秦国的历代国君英豪甚多,创建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名将之后,养马出身,给秦国奠定了尚武的基因。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为护驾有功,正式成为列国诸侯。春秋之时,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灭西戎十二国,奠定了秦国在列国中的西方霸主地位。秦孝公时,由于重用商鞅变法成功,使秦国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孝公以后,秦国多雄霸之主、能战之将、善谋之才,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进程。
徙木立信
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王,嬴华、公子疾、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为其羽翼,“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武王时,重用名相甘茂,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平蜀乱,拔宜阳,置三川,再为秦国开疆拓土。尤其甘茂久攻韩国宜阳不下时,秦武王与甘茂坚持君臣所定的“息壤之盟”,不顾群臣退兵的建议,终获最后胜利。
秦昭王时,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杀赵俘四十余万,震惊天下,不但赵国从此衰落,齐、楚等大国也败在秦国的坚兵铁甲之下,魏国的河东、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都并入秦土;秦始皇的老爸秦庄襄王虽只当了三年秦王,但他在位期间文有名相吕不韦,武有猛将蒙骜、王龁,灭东周,败韩、魏,也占领了不少他国的土地。到秦始皇即位时,秦国在列国之中已成超级大国,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匹敌的。
李斯
秦始皇是六国终结者,他在位时,文有李斯、尉缭等谋臣,武有王翦、王贲、李信、蒙武等能征善战之将,尤其王翦、王贲父子,六国之中有五国是其所灭。从秦国的发展历史上看,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秦国列代国君共同的努力,至少是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七代国君的努力。只不过,我们应该承认,秦始皇是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他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努力,经过十年征战,终获成功。七代量变,到秦始皇这里达成质变,中国从此开始了大一统历史。
秦始皇雄才大略,六国末代国君个个昏庸
秦始皇之所以能灭六国,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六国君主的昏庸无能有很大关系。秦始皇志在统一,而六国君主志在自保。秦始皇大力吸引人才,除秦国本土的人才外,其他国家的人才来而不拒。虽然短暂时间因为生吕不韦的气而“逐客”,驱逐外国人才,但在李斯的一封《谏逐客书》感染下,立即改变了决定,并追回了李斯等人才加以重用。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连横战略,成功地各个击破六国的军事联盟。
秦灭六国示意图
相比秦始皇,六国的末代国君可谓个个是昏庸之主。
先说韩国,到韩桓惠王时,已成为列国中最弱小的国家。韩国这个地方,是四战之地,被秦国、齐国、楚国、魏国所包围,且国土狭小,本来形势就不利。如果不实行变法图强,国家随时有灭亡之危。韩国虽然不占地利优势,但也不是没有长处,韩国最大的长处在于武器优势,“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是最大的武器输出国。韩桓惠王有一个儿子叫韩非,是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他的学问水平一点也不亚于李斯,还和李斯是同学关系。韩非一直劝父王变法图强,实行法家之术。但韩桓惠王并没有听从韩非的建议,他虽然也听从申不害的建议实行改革,但变法并不成功,在秦国的巨大攻势面前,韩国无力招架。韩桓惠王去世后,其子韩王安继位,他派韩非到秦国去说服秦王不攻韩国,结果韩非一去不复返,死于秦国的监狱中,一个好端端的人才就这样丧了命。韩王安软弱无能,最后投降丧命,韩国灭亡。
赵国的国君属赵武灵王最英明,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军事强国。但赵武灵王的后代并不争气,先说这个赵孝成王,贪图小利,接受韩国的上党之地,引发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又不信任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又不听虞卿的谏议,一边与秦国战争相持,一边派人前去议和,结果反而孤立了自己。最后的结果,长平之战赵俘被坑杀四十五万,赵国一败涂地。到了赵王迁的时候,犯了赵孝成王一样的毛病,宠信奸臣郭开,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自毁长城杀害名将李牧,罢免另一名将司马尚,结果导致赵国无可用之将,被秦国一战灭国。赵王迁成为亡国战虏。本来赵国名将不少,赵奢、廉颇、李牧皆世之名将,可惜不能为之所用。
战国四公子
燕国的国君燕王喜也是个昏君。长平之战赵国遭受重大损失,他一方面派人与赵国结盟,给赵孝成王送去五百金做为酒资,一方面乘人之危,派几十万大军突然袭击赵国,结果被赵将廉颇击败;赵将廉颇离开赵国后,燕王喜又觉得有机可乘,派大军进攻赵国,结果又被赵将庞暖击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国进攻燕国,燕王喜竟然听信他人之言,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这样的国君不灭亡都没有天理了。秦始皇只是暂时放了燕王喜一码,腾出手来燕国就很快灭亡了,燕王喜最后成了秦国的战俘。
魏国的末代两任国君是常败国君,魏景愍王在与秦国屡战不胜的情况下,竟然不顾与赵国等国的联盟,主动向秦国献出丽邑求和,其实正中秦国下怀,所以接受了魏国的献地,全力对付赵国。等秦国将赵国击败后,回过头来进攻魏国,以黄河、鸿沟之水“水淹大梁”,魏景愍王死得早,他继位的儿子魏王假更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成了亡国之君。
白起
楚国本来是战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是五霸之一。不过,后期的楚国国君都不争气,楚幽王是春申君的私生子,名义是不育的考烈王之子,而这一切来自于楚臣李园的计谋。考烈王驾崩后,李园杀死春申君,成为楚国权臣。楚幽王驾崩后,其弟楚哀王继位。楚哀王仅当了两个月楚王,就被异母弟负刍门客所杀,而同时遭难的,还有他的母亲李嫣嫣及舅舅李园。李嫣嫣就是楚幽王的亲生母亲,她是和春申君有孕后才嫁给考烈王的。楚哀王一家被杀后,负刍继位。负刍并非明君,他杀死哥哥成为楚王后,只不过成为末代楚王而已。在秦国征战四方时,楚国这个国家却在争权夺利中度过,最后楚国大将项燕不敌秦国大将王翦,楚国灭亡。
齐国本来是东方大国,称为东帝。但在合纵连横的战国争霸中,强大的齐国却遭到了燕、赵、韩、魏、楚五国的“合纵”攻击,燕将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差点把齐国灭了国。要不是田单复国,齐国将成为战国最先灭亡的国家。虽然最终齐国复了国,但齐国自此退出战国的强国舞台,齐王建是齐国的末代君主,同时也是个糊涂软弱的君主。他中了秦国的连横之计,在秦国进攻其他五国时作壁上观,采取亲秦战略,所以享受了四十余年“和平”。待秦国消灭了其他五国、只剩齐国一国时,齐国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齐王建投降了秦国,不战而亡。自此秦国统一中国的战役胜利结束。
“连横”最终胜了“合纵”,秦国统一是历史大势
战国七雄之中,一直有两条路线。一是弱国之间的“合纵”,一是强国对弱国的“连横”。但弱国之间,却并不齐心,表面上团结一致,实际上各怀心腹事,最终被强国的连横战略所破。如果六国联合对敌,强国是不会胜利的。战国中其实就很多例子,证明了“合纵”的可怕。齐国从强国变成弱国,就是在燕、赵、韩、魏、楚五国的“合纵”打击下形成的。但齐国成为弱国后,又采取了与强国联合的战略,最后被强国所灭。历史上有五次合纵攻秦,其中有两次联军取得大胜秦军的战果,秦军为破联军的合纵,只能采取计谋瓦解之。正是因为联军的不团结,才会中了秦国的计谋。
蒙恬
历史最后的结果是,连横之术战胜了合纵之术。秦国统一华夏,其实是大势所趋。这里面有人为的因素,更大的原因是历史的必然。人民久困于战火,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诸子百家的救国图存之道,其实也是想结束战争,给人们以安居乐业的生活,只不过想出的策略方法不同而已。最后还是法家的学说占了上风,秦国成为法家学说最大的获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