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豪族、士族怎么区分?了解一下三国魏晋历史就明白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世家、豪族、士族的区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平时聊三国魏晋的历史,总会提及豪族、世家、士族等名词,小伙伴们常常迷惑,它们究竟指的是啥?
地方豪族、名门世家、门阀士族,很多人都把这三个词当一个概念来用,也并非不可。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豪族、世家、士族没有确切的定义,甚至有些时候会混着用。汉光武帝依靠南阳豪族打下天下,到了汉末就变成了世家掌权,经历三国到了魏晋,逐渐演变为士族门阀。从演变关系来看,这三个概念是不同时期对掌权阶层的不同称呼。
先说豪族,简单解释就是有钱、有地、有人。豪族从西汉就存在了,其根源是朝廷允许土地买卖,引起土地兼并。
土地本来是农民特有资产,一家人种地可以吃喝不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农民急需钱,或一些他们拿不到的东西,怎么办?只能将土地卖给有钱的商人。
注:后来,朝廷对农民的税要重于世家豪族,因此农民纷纷进入豪族世家,为他们种地,使得士族崛起,朝廷中央失去了农民基层。不是中枢不愿意管理,而是没实力去管。
商人通过土地兼并,逐渐变成大地主。土地增多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种,依附于商人的农民就变多了。有个成语叫人多势众,商人在地方上的话语权增强了,这个商人家族就成了地方豪族。
人的贪欲没有止境。土地少的时候,想着更多的土地。土地不愁之后,便想着是不是体会一下掌权的滋味?读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说的是像东汉桓、灵二帝那样,拿钱买官吗?不不不,你把古人想得太简单了,买官卖官多俗啊。
豪族当官可是有着正经门路,这个门路叫“察举”,意思是观察与举荐。地方官看看手下百姓中有哪些“人才”,然后向上层举荐。县举荐到郡,郡举荐到中枢朝廷。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一直到曹丕时代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汉武帝此举是为了朝廷吸收更多人才,哪知道为汉朝覆灭埋下隐患。
豪族在地方上有莫大影响力,郡守、县官想有所作为必须与他们打好关系。豪族再有权力,也不会是一统朝廷的对手,自然得小心应付,双方你来我往间建立深厚“友谊”。
某一天,郡守说:“你家二小子是个人才,我要向朝廷举荐。”豪族:“您高看了,那傻小子算什么人才。”
“为朝廷举才是我的本职工作,你我关系虽好,但不能妨碍我工作啊。”郡守貌似生气了。豪族赶紧认错:“您说的,都是我的错,大公无私、秉公办理说的就是您啊。”豪族话中的傻小子有了做官的机会。
豪族自此进入权力阶层。进入权力圈只是开头,如何才能保住地位呢?治理国家靠的是知识,豪族只能通过知识来稳固权位。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朝堂自然是儒家独大。豪族也只有学习儒学,才能跟朝中大佬打成一片。
豪族掌权是不是就变成世家了?当然不是。豪族掌权只是有了变成世家的基础,能否变成世家得看家中是否有儒学传家。
东汉四世三公的袁氏与杨氏,袁氏家中有《孟氏易》传家,杨氏则有《欧阳尚书》传家。以某部儒家经典传家的意思是这个家族对这部经典有最权威的解释。这是顶级世家的标配,其他小世家只要精通儒学就好。
世家是指家里往上数三、四代都有人做高官(至少是郡守一级的),否则仍算是豪族。东汉初期仅有豪族,一些豪族经过时间的冲刷,在朝中坐稳了位置,渐渐演变成世家。或者如同袁安、杨震这样的,后代给力,连续坐上高位。
豪族与世家既算是一体又有区别,豪族掌地方权力,世家掌顶层权力,二者相互勾结架空皇权。皇权没落后,双方开始争权,豪族想获得上层权柄,董卓、曹操是他们的代表。利益被侵犯,世家自然会反击,袁绍、司马懿便是世家的代表。
三国之后,司马氏代为魏建晋,世家发展到顶峰,逐渐形成新的统治阶层——士族。封建社会虽说地主阶级占据统治阶级,士族就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者。皇族这个最大的地主也斗不过整个士族阶层。
地方豪族仍夹在中间,遇到机遇便能发展能门阀,例如陈郡谢氏。底层的庶族与寒门被压得喘不过气,只能通过军事武装来获得权柄。比如刘裕以北府兵为基础,开启南朝时代。
世家与士族能掌权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朝廷想要治理天下只能通过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大多出于豪族,在古时候你没钱拿什么读书?
到隋唐时期,普及知识以后,世家没有了优势,不能在朝中担当高官,渐渐没落了。若家族代代出人才自然能保证家族权力的延续,不过谁能保证自家不出几个“逆子”呢?
三国历史、魏晋是豪族与世家间的权力争斗,只不过恰被五胡利用,发展成南北朝。等到诸多豪族、士族灭亡,经过战争的洗牌、融合,一统天下便水到渠成。了解豪族、世家、士族的演变,三国魏晋的历史大致也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