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的生平如何呢?他对中国佛教影响有什么?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少年时就爱读书,具有高贵美好的人品,13岁时随舅舅令狐氏游学许、洛一带,故少年时是位儒生,博通《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经》,尤其擅长《庄子》和《老子》。慧远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老成博学之士、素有声望的学者,莫不服其深致。2l岁时,欲渡东江,到名儒范宣子处就学。当时正值后赵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未能成行。
当时,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立寺院,弘赞佛法,名声很大,于是慧远前往归附道安。见面敬礼之后,慧远就认为,道安才是他真正的师父。后来又听道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感叹道:“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的学问,不过是糠批。”于是慧远和弟弟慧持一起,弃世俗人佛门,跟从道安学习佛经。
既入佛门之后,慧远就表现的卓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为己任。慧远精心诵经,夜以继日。生活上很清贫,常缺衣食,但兄弟两人恭敬相处,始终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沙门昙翼常给他们兄弟一些资助,道安听说后很高兴地说道:“和尚诚知人啊!”
由于慧远有当儒生时读书的功底,修行之心深远,故能神明英越,对佛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叹道:“使佛法流布中国,只有慧远可以胜任。”
慧远24岁时,就开始讲述演说法义,曾有些听他讲经的人,在听讲时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反复断了多次,还是没有弄懂。慧远就特许慧远可以读世俗之书。
道安有两位弟子法遇、昙微,都是才华横溢,学有所长之人。后随道安南下襄阳。前秦苻坚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将领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因朱序的原故,未能离开襄阳。道安分派徒众往各地去,临分手时,慧远对师父跪下说道:“分手后,弟子独自一人,没有师父的训导、勉励,恐不能行事。”道安说:“象您这样有功力的人不用担心。”于是慧远带领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住在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走到浔阳时,见庐山风景秀丽,足以息心,便住在龙泉寺。龙泉寺附近没有水源,吃水困难,慧远用锡杖敲打地面,说:“如果我可以在这里住下来,当使地下涌出清泉。”言毕清流
涌出,成为一条小溪。
当时有个沙门慧永,住在西林,他与慧远是同门旧好,邀请慧远到他那里去住。慧永对当地的太守桓伊说:“慧远弘扬佛法,弟子很多,来问学的人也会很多。而贫僧住的地方根狭小,不够慧远师徒们住的,这怎么办?”桓伊就在庐山的东部为慧远修建了很多僧房和殿堂,就是东林寺。慧远的东林寺,收尽山色之美,背靠香炉峰,傍依瀑布,以山石垒基,松树成林,清泉绕阶,白云辽绕。又在寺内另置一院,森树烟凝,环境幽静。凡是前来瞻仰的人,都是神清而气肃。
慧远听说天竺(即古印度)有佛影,是过去佛的前身为毒龙时所化之影,在北天望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的石室中,经过流沙大流漠再向西有15850里。慧远常为此欣感于怀,有志前往瞻仰。恰巧有个西域的和尚能够叙述佛影光明赫烁的图像。于是慧远在一处傍山川防水的地方,营筑龛室,妙手画工,淡彩图写,色疑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琼,若隐若现。慧远为佛影作铭文:
宏伟啊佛像,理玄无名。出神入化,落影离形。光辉照耀 更加明朗。闲步优游超然物外,朝宗神灵。回应之声向着不同方向,消失在冥冥之中。(其一)
茫茫的洪荒宇宙,荒芜一片,用淡泊白描手法刻画佛像,佛像在一片空茫中竖起。相具传神,英姿磊落。白色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昏夜中朗。对佛理感悟到一定的深度,心中就会有感应产生,扣击诚心发出的理性话语。回绕在山峦,迷津感悟,神灵赞赏。抚之领悟,功力不是过去可以比拟的。(其二)
转身就忘记神敬,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虑和识见。日月星光掩辉,万像一色。庭宇一片幽蔼,归途莫测。心中感悟以平定,把之以力。智慧之风虽远,只有尘埃攸息。不是圣人深刻地观察,谁能认识深奥的玄理。(其三)
希音远去,留连东顾。欣风爱慕道义,仰规高深的法度。托起色彩淡描凝结,映辉晨雾。规迹像真,玄理深且其趣。奇特的兴致开怀,吉祥之风引路。清爽之气回绕轩廊,昏夜来临曙光末亮。仿佛神容,依稀钦敬而遇。(其四)
把图佛画下来,把铭文写下来,这是为了什么?神灵啊,请您听着,我将以您作为镜子进行修炼。世俗的感情在圣灵的诏泽中洗涤,进入至柔的境界,以高妙的玄理,代替尘世的
一切。深怀圣其的嘱托,宵想神游。用尽一生的精力来敬奉佛像,可以除去人生的一切忧愁。(其五)
当初,陶侃任广州太守时,有个打鱼的人在海上见到佛的光明,每天晚上都发出鲜艳的光芒,过了10天之后,光明更盛。渔人感到很奇怪,上报陶侃,陶侃亲自前往察看,乃是阿育王像在发光,
立即将神像接回,送到武昌寒溪寺。一次,寒溪寺寺主僧珍,因故前往夏口,夜里梦见寺院着火,只有阿育王像所居之屋有龙神围绕。僧珍醒来,立即回到寒溪寺,寺院已经被烧尽了,只有存放阿育王像的房子完好无损。
陶侃后来又调任他处,因阿育王像有威灵,遣派使者去迎接,数十人抬着佛像,来到江边,抬到船上,船却沉没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竞不能将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时为人却薄于信情,因此,在荆楚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
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
待慧远创建东林寺后,祈心奉请,阿育王像飘然自轻,自己来到东林寺。人们这才知道慧远的神威,这也证明了那首民谣中所说的话。于是慧远率众行道,昏晓不绝,佛祖释迦牟尼之余化,在这里得到复兴。随即,谨严地遵守戒律,能够排除已欲之士和绝弃尘世的佛教信徒们不约而同地望风遥集,来到东林寺。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秀硕等人,都舍弃了世俗的荣华,来依附慧远。慧远在寺院的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极乐之国。并让刘遗民写了一篇文章,说:
惟岁在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宿怀特发。延请同举的舍弃已欲的贞信之士,共123人,集会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以香花敬献佛而立誓言。缘化之理既已明确,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三世之传已显扬;迁感的礼数既然符合,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势所必然。推究交臂之友的潜论,感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看到现报、生报、后报相催逼,了解险趣的境界难以攀登。这些众多的同道贤人,所以戒慎恐惧,不敢怠慢,是因为仰思攸济。人与神灵可以灵感交往.而不能象人间那样追
求形体的来往。若以精神感悟万物,则幽路近在咫尺;假如求之无主,则眇茫失迷。现在我们不谋而合,佥心西方极乐之国,讲经说法,高风亮节由于天生,佛的神灵就会从梦中到来。这实在是上天开启忠诚之心,其其之中命运的规律的聚集,这样的机遇,怎不使人克服几心,以钻研佛理呢?”然而尘世纷红复杂,各人的功德不一样,虽然在早上祈祷读经时说的都一样,但到晚上各做各的事,就大不相同了。我们感到非常可悲,感慨万端。今天立誓的同人们,同游佛理绝高的境界,有超俗绝伦的言谈,首登神灵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单独为善的可能,无论先后,都应相互勉励。然而再考虑妙觐大仪,启发心灵的贞照,感悟新的境界,因教化而改变形体。借关蓉于河中的流水,在琼柯神树下咏言。飘云衣于四面八方,香风吹起
直到永远。忘记自身的安逸就能够庄重肃穆,舍去世间的享乐就能泰然自怡。面临着火途、血途、刀途而缅谢,笑傲天宫而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