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弓箭都没有得到重视 弓箭为什么在宋朝得到复兴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宋弓箭,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要说到远程武器,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弓,这种最原始但效率极高的远程武器一直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自秦朝以来弓弩便作为新兴的兵种进入了战争家们的视野,后经诸葛亮改良的"连弩"更是以奇兵名冠一时,成为当时最强的远程武器。
但自三国之后,弩手便沦为板凳,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乃至盛唐都没有得到重视,而到了宋朝才再次得到复兴,为什么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弩"在这么长时间内沦为配角呢?下面给大家揭晓。
首先我们要知道弓箭和弩箭的优劣。
弓箭作为最原始的远程武器,其优点在于制作的工艺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进行量产,而且损耗小,修复简单,最重要的是其机动性强,填装方便,射击频率高。很多时候我们对弓箭的误区在于其力度没有弩箭大,杀伤力没有弩箭强。但事实上,在咱古战场中呀,这弓箭都是向空中射出,靠下坠的力道杀伤敌人,几十万人人挤人的战场上,方向正确随便射几箭都能有所斩获所以射击的效率是第一位的,弓箭的高机动性加上高效杀伤这让其在当时战场实用性上强于弩箭。(连弩确实厉害但制作成本太高了,难以大规模制式装备军队)
但弓箭的缺点也很明显,一被近身就彻底完蛋了。而且对拉弓人的要求很高,《诸葛亮兵法》中就曾记载,选弓手必须有一膀子力气,身高达标,且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准度和射程的要求。你要是没啥力气,即使当兵也只能去拿长矛了。
弩箭相比弓箭的优点就是平射穿透力强,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训练就能上手,对士兵身高和力气没有太多限制,简单的角弩随便一个干得动农活的老百姓就可以操作。
缺点就是制作起来繁琐,开销要比弓箭大,故障率高,其最大的硬伤在于机动性和发射效率低,弓箭手射三次弩手也就射两次,在战争中非常致命,且其机动性差的特点,让以骑兵为突破主力的战场上经常沦为被动。
唐朝不重视弩兵有三点,第一是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也就是全民皆兵,农忙的时候在家干活,农闲的时候则练兵,人人尚武,所以弩作为一种讨巧的武器便比较受人排挤(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冷兵器讨厌枪支一样)。再者当时士兵训练充分,无论弓箭手还是弩手都有足够长时间的训练,这就消除了批量训练弓箭手的问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唐朝领土向北和西北都有延伸,占据着很多牧场,战马充足,唐朝的战争主要还是与游牧民族的领土争夺,所以军队还是以骑兵为主来克制少数民族的骑兵,以当时弩手的机动性自然难以跟上快速的进攻节奏。所以在唐朝,弩手一般只有在维护治安时用的比较多,而且当时的弩机并不适合在马上使用。所以唐朝弩被轻视了很多。
但到了宋朝,形势极速逆转,两宋时期,北方幽云十六州反复易主,直到南宋全部丢失。西北在吐蕃的不断侵蚀下,优质的牧场早已不复存在。没有了充足的战马,普通的步兵方阵在少数民族战马的冲击下自然不堪一击。于是南宋将领们被迫把购置战马的钱,全部投入了高效率弩机的研发中。(不光弩手,宋朝重步兵也非常出名,纯是因为战马的预算被砍掉了)
宋朝的弓弩手装备可以说非常豪华,装备了床子弩、腰弩、黑漆弩、张弩等大杀器,宋朝弩箭的射程也超过了唐朝,宋朝弩手的平均射程是200步(约240米),弓箭手的平均射程是80(96米)步。
除了普通的弩箭,还有巅峰杀器床子弩,射程有七百步之远(约840米),更有千步弩射程三里(宋代530米一里,三里约1590米)。凭借宋军在平定广东的战斗中,用床子弩重创了南汉的象军。宋真宗时期,威风凛凛的辽国大将萧挞懒就曾经毙命在床弩之下。而床子弩还只是宋朝弩机的初级版,宋朝八牛弩需上百人催动,发射特制弩箭,所过之处,锐不可挡。
除了大型武器,在单兵作战上弩箭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韩世忠曾改良神臂弩做成"克敌弩",最大射程三百六十步(558米),且"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穿甲能力极强。在宋朝弩机的强大压力下,金国也逼不得已纠集辽东汉人组建了自己的弩队。
如果拿宋朝弩手和唐朝弩手相比,宋朝弩手装备豪华战法专业,互相射击自然是宋朝弩手胜利;但唐朝弩手重视近战,敌人冲上来也敢手持刀棒与之搏杀,不会出现严重的溃逃现象,算是各有所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