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麻隧之战?秦国也因此在150年里难以发展
麻隧之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麻隧惨败,是秦国失去大片国土,国家向东发展的战略收到严重挫伤,社会资源也折损很大,秦国路在何方?如何才可以让秦国重新强大起来?在秦国尚未想清楚的时候,晋国有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晋王,正在谋划灭掉秦国的战略准备。
自秦穆公之后,秦康公再位十二年,秦共公在位五年,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这三个国君只想着报复晋国,而别无其他的政治理想。从崤之战算起,至秦桓公三年,二十八年间,两国作战十三次,秦国四胜八负一平,还是不肯罢休。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秦晋之间大战四起,是为麻隧之战,秦国惨败,由黄河岸边撤退至咸阳一线,国势走入低谷。
秦晋争斗三四十年,昔日的秦晋之好变成了比邻而居的仇敌,秦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晋国也多灾多难,并失掉了霸主的地位:晋文公在位九年;晋襄公在位七年;晋令公在位十四年,被赵传杀死,立晋成公;晋成公在位七年,晋景公在位十九年。
晋景公即位时,晋国面临南、西、东三大对手。东边的齐国,与晋国实力相当,也想称霸中原,势必产生矛盾。南方的楚国则是晋国长期以来的对手,自不必说。
西方的秦国,晋国多次尝试着要与之和好,秦国都不予理睬,总在侧被骚扰,还与楚国联手,对抗晋国,严重拖了晋国的后腿。加上中原各诸侯小国朝晋暮楚,背心离德,搞得晋国大为光火。
秦晋麻隧之战发生在泾水岸边,是晋国突破黄河、洛水,向西的结果。
晋楚议和,就意味着秦国被孤立。此等形式,秦桓公浑然不觉,经率先挑起战争。
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秦桓公联合白狄进攻晋国,被晋国击退,晋国由此为由,预备在来年春夏,联合诸侯各国,拟对秦国发起大规模的攻击。为求得最大的战果,速战速决,晋国做了两项准备。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夏四月,晋厉公派大夫吕相赴秦,发表他的演说稿,宣布与秦断交。
那是春秋时期最长的外交文告,很有名,历数秦国的背信弃义,隐含着高深的谋略思想,当然也歪曲了一些事实。
大意是说:“昔日,晋献公与秦穆公齐心协力,结成秦晋之好。秦穆公不忘旧德送我晋慧公回国;继而又对韩元之战表示歉意。送我晋文公归国。这些都是秦穆公的功劳。”
“晋文公不顾辛劳,披坚执锐,东征西讨,使虞、夏、商的后人都来朝拜秦国,承认秦国的大国地位,总算报答了旧恩。”
“晋文公率诸侯及秦国伐郑,秦国擅自与郑国结盟撤军,诸侯痛恨秦国的背叛,纷纷要求讨伐。文公害怕秦国受损,稳定猪后情绪,秦国军队才能安然无恙。这些又是我们对秦国的恩惠。”
“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不顾我大丧,出兵伐郑,灭我滑国,离散我兄弟,倾覆我国家,我晋襄公不忘秦国的旧恩,又担心社稷受损,才有了崤之战。但仍然希望与秦国和解,所以释放孟明视三人,秦穆公不觉,反而勾结楚国,继续与我为敌。幸好上天发愿,楚成王殒命秦穆公的阴谋未能得逞。”
“自秦康公以来,秦国屡屡出兵,倾覆我社稷,动摇我边疆,我不得不奋起反击,才有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这些都是秦康公的罪过,以致断绝了两国关系。”
“到您秦桓公时,晋景公与我都愿与秦国修好。不料您又临场变卦,破坏会晤,还邀约白狄攻打我国。楚国讨厌您的反复无常,才把您的谋略告诉了我们。”
“诸侯听说您出尔反尔,非常痛恨,所以来找我。我率领诸侯来听您的命令,只求大家和解,您若惠顾诸侯,同情我的处境,愿意结盟,我保证和诸侯撤兵,岂敢发起战乱?您若不施大惠,寡人不才,无法让诸侯撤兵。”
“这里把情况都跟您说明白,希望您认真考虑一下秦国的利益。”
晋国搞这么一个文绉绉的布告,真实目的是麻痹楚国,好让楚国相信,这次出国伐秦是为了了清两国的恩怨,掩盖“今日伐秦是为了明日更好的攻楚”这个意图;其二是博得诸侯同情,让天下以为,晋国诚心诚意言和,秦国却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率先挑起战斗,晋国迫不得已,要打一场正义的反击战。
果然,打败秦国之后,楚国也被打败,晋国实现了自己的构想,当年崤之战相比,可知晋景公的谋略之深远,包括稳住齐国,帮助吴国,拉拢楚国,痛击秦国这四个步骤。最终是为了打击楚国,兴复霸业。晋国用了两代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可知这个谋略的复杂程度。
当时中原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朝晋暮楚,无信义可靠。这是利益所致,与道德无关。为争取中原诸小国,晋国先选择齐国,然后才有精力破坏秦楚联盟。
有诚意,可不战而定秦国;无诚意,则出兵痛击,为了彻底打垮秦国,还需要照顾两个谋略要点:一是迷惑楚国、麻痹楚国,使之坐山观虎斗,不出兵救秦;二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不给楚国机会。
由于这样深远的战略谋备,晋国一战而定秦国,打的秦国几十年不敢来骚扰。三年之后,晋国大败楚国,重新恢复霸业。
秦国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战略构想。春秋中后期,鸣鼓而战、堂堂之阵的传统阵法已经加入很多“诡诈”的特点。
秦军如果能运用“兵者,诡道也。”也许不会损失那么惨重。将士赴敌,死伤聚万。秦国退守咸阳,精锐大部分被歼灭,好几十年不能振作,一直疲软到战国时期。
秦国虽然吃了败仗,仍然是个大国,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自保一方还是绰绰有余。
从秦穆公死,到秦孝公即位,二百六十年时间里,秦国有十五个国君,做出贡献的有四个。
秦晋麻隧之战之前,晋国破坏秦楚联盟,派人到东方去联合吴国。吴国又是小国,断发纹身,跟中原联系不多。
替晋国谋划的,是一个受到迫害的楚国大臣。他逃到晋国,为表忠心,也为报恩,就跟晋景公说:“楚国东方有一个吴国,联合他们,让他们侵扰楚国,楚国就难受了。我们乘机提出议和,楚国一定会答应。晋楚合成,秦国就孤立,我愿意为大王联系吴国。”
吴国在长江下游,那时的长江流域,森林广布,气候潮湿,不适合居住,几乎没有怎么开发。吴国在几位英明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崛起,开始与楚国捣乱,抢地盘。
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就是在那个时候逃到了吴国。他是楚国的大臣,楚平王制造了一起冤案,把他的亲人都处死了,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因此决心复仇,倾覆楚国。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图谋,一个人与一个国家对抗,但是他做到了,因此留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得出结论,现在的吴王无法帮自己实现愿望,于是帮一位贵族公子刺杀吴王,夺取王位。
他跟吴王说:“有一个人,写了一部兵书,十三篇,很值得看,大王可有兴趣?”于是默默无闻的孙子,一夜成名。
在孙子,伍子胥和另外几位能臣的辅佐下,吴国打了五仗,终于攻入楚国国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六年,伍子胥不甘心,掘开坟墓,鞭尸三百泄愤。他用十六年实现了复仇计划。
齐、晋两国各有各的麻烦,无心救楚。现在只剩下一个秦国可以救楚。于是,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徒步走到秦国来搬救兵。
据说他的脚走破了,鲜血染红了秦国大殿,秦国自麻隧之战大败以后,早已不想干涉中原事物,遂不予理睬。
申包胥在大殿上靠着墙壁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赋诗言之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申包胥叩头九次,才坐下来,估计累得不行了。
秦哀公三十一年,秦将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乘及数万将士与申包胥一起救楚。子蒲说:“我还不知道吴国人的战术,而让楚军先出击”,秦军从另一边包抄合击。
楚人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信心大增,残余部队陆续汇集起来。打了四仗,三胜一负,击退吴军,救了楚国。此时已经是秦哀公三十二年。
从表面看,申包胥救楚没有丝毫谋略的影子------正是谋略六品“入神”的特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金石真的会为你而开吗?也许你才哭了一天一夜,嗓子就哭哑了;其他人听不到你的哀伤,如何感受你的精诚?
至诚,就是至虚,虚无缥缈;两手空空,而能借来数万将士,不是很难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秦穆公之后,秦国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时间跨度达150多年,知道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才正真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