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什么能在周朝时期称霸?
说到宋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武王伐纣之后,纣王自焚而死,延续六百余年的商朝灭亡,但商朝灭亡不代表殷人断绝,实际上鲜为人知的是,西周初期纣王哥哥还建立一个诸侯国,在数百年之后的春秋争霸时代,此国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根据《史记》记载,纣王(帝辛)有一兄一子二个叔叔,兄长是微子启,儿子是武庚,叔叔是箕子和王子比干。纣王应该还有其他子女兄弟叔叔,可能因为默默无闻或地位低下,故而史书没有记载。
纣王荒淫无耻,引得天怒人怨,纣王之叔箕子官居太师,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商朝灭亡之后,殷商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率五千商朝遗民北迁,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史称箕子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朝鲜享国1800余年,西汉初期,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灭掉了箕子朝鲜。
箕子应该是逃亡朝鲜半岛,但武庚与微子启却是被周武王俘虏了。不过,周武王并未杀死这两人,而是采取“以殷治殷”策略,将武庚封在商朝故地,管理还很庞大的商朝残余势力,于是商朝遗民大悦,因此可以说这时出现了一个叫“殷国”的诸侯国。与此同时,周武王担心武庚叛乱,又在“殷国”附近册封了三个兄弟,建立三个姬姓诸侯国,以监视武庚。但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天子的这三位叔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后被周公旦平定,武庚被处死,“殷国”灭亡。
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于是在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这种优待前朝的政治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二王三恪制”,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所谓微子启,《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被帝乙封于微地(如今山西潞城),与箕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一直在朝廷为官。商朝将亡之时,多次劝谏纣王,最终无奈之下出走。
周武王伐纣时,微子启持祭器前往军门,袒身反缚请罪,武王释之,并复其位,微子启保住了封地。这一段历史记载的很有趣,微子启到底有没有成为周军的内奸,纣王惨败与微子启有无内在联系,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或许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商朝大厦将倾,微子启也在自谋出路。
由于微子启地位高,又识时务,及时投降了周武王,于是武庚被杀之后,他就成了周公旦“以殷治殷”策略的绝佳人选。
西周之初,册封了百余个诸侯国,但诸侯国的国君爵位却有高有低,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周初分封诸侯时,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国(殷人后裔)、虞国、虢国少数几个,而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周公旦鲁国都只是侯爵,后来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楚国也是子爵,吴国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微子启为公爵,绝对是非同一般的礼遇。当然,周朝优待微子启,除了表明政治态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安抚商朝遗民。
《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版图占据今天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都是膏腴之地,国都商丘。
总的来说,周天子对商朝后裔待遇还不错,因此从西周到春秋时代,有十二个影响力最大的诸侯国,即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宋国就是其中之一,还经常干涉郑国、卫国的内政,是一个比较能折腾的诸侯国。
作为一个商朝遗民建立的宋国,为何能在周朝时期称霸呢?这与历史上宋襄公有关,如今很多人讥讽宋襄公顽固愚蠢,但实际上宋襄公称霸靠的就是“仁义”,历史上得到的评价非常高!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曾将公子昭托付于宋襄公,公子昭在宋国得到礼待,与宋襄公关系很好,于是宋襄公有意扶持他作齐国国君。于是,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宋襄公通知各诸侯国,要大家发兵一道送公子昭回国接替王位。
不过,宋襄公威望不高,只有曹国、卫国、邾国三国助阵。宋襄公带领四国人马向齐国进发,齐国大臣见四个国家的兵马打来,就大开城门,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国本是诸侯的盟主国,宋襄公帮助齐孝公登位,就此萌发了取代盟主的雄心。但还是回到原来问题,宋襄公威望不高,响应者极少,于是宋襄公不顾大臣反对,绝对拉拢楚国,借大国的声威去压服小国。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农历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
宋襄公赴会之前,兄长目夷劝他多带一些兵马,防止楚王不怀好意,但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
盟会之间,为了争夺盟主之位,宋襄公和楚成王争论不休,最终被楚成王带来的将领抓了过去,后经鲁国与齐国在一旁劝解,同意楚成王做盟主,才放了宋襄公。
回来之后,宋襄公非常痛恨世仇郑国,因为郑国支持楚成王做盟主,于是宋襄公决定征讨郑国。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带兵直攻宋国,双方爆发了泓水之役。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宋襄公坚持春秋时期战争原则,不肯半渡而击、不肯乘人之危,坚持等到楚军全部过河并整理好队伍,结果没想到的是,楚军不顾当时战争规则发动突袭,一举大败宋军,宋襄公中箭逃亡,这就是“宋襄之仁”。
从这一段历史上看,宋襄公看似并未成为货真价实的霸主,但为何史书上又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实,如今很多观点批评宋襄公愚蠢、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按照周朝礼仪和道德要求,很多地方都极为讲究,即便在军事战争上,比如我们熟知的“五十步笑一百步”,就是只要敌方逃过50步远,就不准再追杀了,因此50步是一个安全距离,不需要逃到100步之外。还有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双方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非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为了胜利双方无所不用其极。
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正是宋襄公的老贵族风度,胜之要武,让中原诸侯心服口服。楚国两次依靠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给中原诸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
更为重要的是,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是要消灭其他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由此宋襄公才会成为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楚成王虽然一度成为盟主,一度击败宋国,但却不是公认的霸主,直到二十多年之后,楚庄王一改“野蛮”作风才成为公认的霸主。正因如此,唐朝司马贞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中评价:“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索隐】:伯音霸。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武王灭商,周朝本该是宋国之仇人,春秋乱世到来,宋国正是不择手段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但有趣的是,宋国几乎偏偏成了最讲“仁义”、最讲周礼的国度,先后出了宋襄公、孔子两个“求仁”之名人,其中《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宋微子之后”,说明儒家至圣孔子是商朝遗民。宋襄公之后,宋国王族后人的孔子极力维护周礼,追求“克己复礼”。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他们商朝遗民的独特身份有关,当时诸侯特别喜欢地域黑宋国,比如守株待兔就是嘲笑宋国人,就是因为宋国身份高贵、又占据膏腴之地却是“前朝余孽”,在这种政治氛围之下,宋国人想要融入诸侯,反而更需要维护周礼、维护贵族礼仪以获得诸侯认同。但天下大势已变,周礼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所以宋襄公战败,公元前286年宋国被灭,孔子生前备受诸侯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