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说于禁的投降不同于其他武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很多人投降都没事,为什么于禁就遭到了鄙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于禁投降不同于别人,别人投降是真投,投了就不回去了。于禁则不同,于禁投降不算真正意义的投降,最多算放弃抵抗。他“投降”不久,因东吴占据荆州又被遣送回去了,回去之后他面对的是个不怎么大度的新主公,于是就悲催了。

  武将投降,原主人死亡或者战败,都不会面临于禁这样的尴尬。

  比如说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丁原死了也没法对吕布鄙视。如果丁原没死,那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

  比如于禁最先投靠的并不是曹操,他原是鲍信的手下,鲍信阵亡之后,他就跟着曹操干。这时候的于禁就没有受到猜度和质疑。

  比如张郃,张郃最早是跟着韩馥。韩馥战败,袁绍接手冀州,张郃就投降了袁绍,也没人说什么闲话。

  当然也有投降时原主人实力尚存的。比如说官渡之战张郃和高览投降曹操。

image.png

  袁绍势力还在,张郃、高览两个投降对曹操来说是欢迎的,对袁绍来说肯定是恼火的。他二人投降,留在河北的家眷是不是受到了牵连并没有相关的资料。从袁绍性格来看他并似乎并不是一个太大度的人,(高览死得早,也没听说有什么稍有成就的后人)估计也不会太好。

  不管怎么说,张郃、高览没有退路,算是铁了心的投了曹操,袁绍就是想骂几句也没办法骂。

image.png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投了就投了,都没回去。于禁就不同了,严格来说于禁也算不上投降,投降是投靠敌对方,领对方俸禄,帮助敌对方做事。于禁并没有帮助关羽做事,他被关羽囚禁在荆州。准确的说于禁兵败是为了保住自家以及手下士卒的性命,放弃了抵抗。他只是兵败被俘而已,如果说他哪做得不对,那就是没有像庞德一样慷慨赴死,有庞德作比较,于禁显得缺少了点骨气。

  如果于禁在曹操健在时被遣返,或许还没有事。虽然曹操也感慨过“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但是这种情况回来就好也不能过分谴责。刘备夷陵惨败之后,蜀国水军大将黄权被断了归路,不得已率军投降了魏国。这属于迫不得已,刘备表示主要责任在自己,并没有迁怒黄权的家人,黄权之子黄崇长大后,依然为蜀国效力,是个大大的功臣。老一代枭雄都有这份气量,于禁说明了情况,曹操应该还是能理解的(毕竟于禁的家眷并没有受到牵连)。但是他被遣返的时候,老曹死了,他所面对的是睚眦必报的小曹。

  曹丕这家伙在争世子的时候,处处被压制,整天提心吊胆,心里面非常的阴暗(也正是这种阴暗情绪太多,使得他并不长寿)。他大权在握之后,做了很多的睚眦必报的事情。

  比如他接班后,立马派使者去质问亲弟弟们为什么没来朝贺。他的一个亲弟弟曹熊被使者呵斥后就自杀了,曹熊为什么会自杀,应该不全是曹熊胆小懦弱,作为亲兄弟他太了解曹丕了。

image.png

  比如曹丕逼迫曹植七步作诗,要不是亲娘卞夫人出面,曹植估计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再比如因曹操给他的压力太大,曹丕接班后接收父亲的一众小妾来报复,连卞夫人都骂他猪狗不如。

  再比如以前不肯借钱给他的曹魏大将曹洪,在曹丕登基后,就被随便找了一个由头下了大狱,要不是卞夫人出面,曹洪也难逃一死。这些事情都能说明曹丕的品行。

  于禁做事比较死板,比如早年打宛城的时候,青州军劫掠,于禁出兵镇压,被人误会造反。于禁不急着辩驳,先立营寨迎击张绣。于禁先公后私的品质深得曹操信任,不过他这个品质应该也得罪了不少人。于禁一直带兵在许都,少不了会因某些事情就会得罪曹丕。

  如果于禁真有过得罪曹丕的事情,现在有了污点,曹丕能不趁机打击报复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