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必须频繁出击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蜀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时期,三国当中对外用兵最多、最频繁的就是最弱的蜀国,光是诸葛亮对曹魏北伐就有六次,后期姜维北伐更多达十余次,其实这不是战略失误,而是正取的策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必须这样做,主要方面有二个。

image.png

  第一、蜀汉是以汉室正统自居,曹魏和孙吴自然就是反贼,那必须出兵剿灭。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国,这里要注意的是汉献帝“禅位”给曹丕的,不管曹丕有没有逼迫,但“禅位”一事肯定是有的,汉献帝“禅位”给比自己能力强的曹丕。曹丕的做法很聪明,就算是逼迫汉献帝“禅位”那也只是逼迫,而不是明目张胆的“谋朝篡位”,这样一来,就掌握了主动,让天下人都知道魏国才是正统。

  刘备,大家都知道是汉献帝承认的刘皇叔,是皇室宗亲,建立蜀汉之后,按照身份来论,那么蜀汉才是正统,但是正统只能一个,曹丕是通过“禅位”来获得正统名号的,而刘备只是有个皇室宗亲的身份,建立的国家从名正言顺上来讲,其实是不属于正统的,应该算是“叛逆”。

image.png

  但是刘备一向宣传自己的蜀汉才是“正统”,那么曹丕就应该是“逆贼”,正统去讨伐那是在正常不过了,如果“正统”不去讨伐“逆贼”,这样会让天下人怎么看,所以,蜀汉必须出兵讨伐,以证明“正统”之名。

  第二、蜀国综合国力最弱,无法支持长期对峙。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蜀汉都是最弱的,如果长期偏安一隅,虽然自己也会发展,但是敌人发展会更加迅速,迟早还是会被消灭,为了延续国家存活的时间,必须对敌人进行消耗。

  蜀国的根基是益州,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益州地区没有遭到多少战火的侵扰,而且有大批的中原流民进入益州躲避战火,再加上益州地区本就“天府之国”,因此在蜀国初期确实是“国富民强”,这个时候确实有一定的能力进行北伐。

  而且,北伐不仅可以阻碍其边境地区生产力的恢复,使其经济恢复减缓消耗国力,减少蜀汉和曹魏的差距,还可以给曹魏朝廷施加压力,引发潜在的社会矛盾,制造混乱。一旦有可趁之机,诸葛亮便可攻取长安,威胁邺城,进而夺取曹魏的江山。

image.png

  第三、转移国内的矛盾,让蜀国内部稳定。

  蜀国虽然外表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派系争斗也很厉害,刘备在世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住,自从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稍微有些压制不住了。

  蜀国内部主要分荆州利益集团和益州利益集团,益州本地世家大族,大多安于享受、不思进取,对刘备的荆州集团大多阴奉阳违,刘备占领益州之后,为了稳定局面,也不得不用一些益州人士。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作为跟随刘备最早的荆州集团得势,尤其是诸葛亮主政强势,用严刑峻法压制益州集团,但诸葛亮也知道,此非长久之计,一旦自己发生变故,蜀国极有可能“祸起萧墙”,发动对外战争,是转移国内视线,缓解矛盾的唯一办法,如果北伐成功,不管对荆州集团还是益州集团都是有利益可言的,从另一方面讲,北伐也有助于凝聚蜀国向心力。

  总而言之,三国时期,蜀国主动进攻,还能获得一线生机,不管出于哪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如果只是乐于偏安一隅,也迟早都会被消灭的,所以蜀国的这种战略选择并没有什么问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