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国出兵相比较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少那么人?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各国出兵动辄几十万,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更是动用了多达百万军队,秦灭楚也动员了多达六十万军队,而到了三国时期,各国出兵却往往仅有几万,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原因之一:人口因素影响,东汉末年乱世导致人口骤然下降

image.png

  得益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户籍制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古时候的人口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不过,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各国人口,但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战国中后期总人口应该维持在2600万左右。

  此后,历经两汉发展,到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全国人口已经恢复至10677960户
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而根据《中国人口史》中的推断,到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时,全国仍然有约1100万户5500万人。

  不过,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频繁战乱,导致人口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到三国后期(263年前后),全国在册人口仅剩820万左右,虽然这个数字有因战乱导致统计不准的影响,但差距不会太大,毕竟根据《晋书》的记载,直到太康元年(280年),人口才恢复至1616万。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三国和战国的人口差距达到了至少1000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人口落差,必然会导致出兵数量差距。

  原因之二:军事制度影响,征兵制与募兵制在动员能力上的差距

image.png

  征兵制和募兵制乃是两种军队主要组成方式,虽然历代王朝均采取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存的方式,但其实还有一定侧重点,其中战国时期是以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而后世王朝除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以外,基本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

  战国时期,列国除了魏武卒、秦锐士等少数精锐部队是职业军队之外,军队主要以征兵制为主,即平时农闲时组织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后再全面征兵。根据云梦秦简《徭律》和《戍律》的记载,彼时列国主要采用“卒更”、“践更”、“过更”、“赀徭(戍)”和“居役”等方式,确保所有适龄男子全部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战时的军队战力。而根据《云梦秦简·编年纪》的记载,战国时期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官吏也要接受军事训练,只有达到一定爵位才可避免、

  而在《商君书·兵守》中,则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国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际,基本可以说是男女皆兵,从而达到最大动员能力,《汉书·严安传》也有类似记载。而根据《汉仪注》的记载,秦汉时期男子从23岁开始服兵役,一直到56岁才能免役。

  不过,征兵制虽然能够确保国家拥有强大动员能力,从而在战争时期能够征调足够的兵力,但军队的战斗力却无法保证,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朝廷开始在不废除征兵制的情况下,兼行募兵制,此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

image.png

  所谓募兵,便是挑选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在征募不足的情况下,则发刑徒为兵(谪兵),西汉末年甚至招募奴隶为兵。而到了东汉之后,虽然征兵制仍未废止,但募兵制已经开始成为主要集兵方式。而由募兵组成的军队,不再负担其他职责,平时接受军事训练,战时负责出兵征战,乃是真正的职业军人。

  征兵制和募兵制可以说各有优势,其中征兵制可以确保军队数量,募兵制则可以确保军队质量。战国时期,各国战事征兵可以达到十丁抽一,极限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六丁抽一,这在后世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国家收入本就相对薄弱,自然无力养活数量庞大的脱产军人,只能在保证少数职业军队的同时,以征兵制确保军队数量,而秦国士兵在出征时甚至还要自己准备粮食,这也确保了国家负担不会太重。而募兵制虽然确保了军队质量,但脱产的职业军人,无疑会加重财政负担,出征时完全由国家负担其武器装备和粮草支出,从而使得国家无法征发大量军队参与战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