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在整个三国历史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不过,相对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石亭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最被忽略的一场大战。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场战役,尤其是对石亭之战的意义不太了解。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
对于东吴来说,守江必守淮,江淮一带显然是东吴防御和进攻的重点。而就曹魏来说,自然也明白只要牢牢占据江淮地区,东吴就只能全力防守,从而很难配合蜀汉的北伐。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而这,无疑拉开了石亭之战的帷幕,并对三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首先,在石亭之战中,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也即赋予了陆逊临机决断的权力。孙权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在得知东吴大军出动的消息后,曹休自然知道自己上当了,也即吴国鄱阳太守周鲂是诈降。不过,因为曹魏兵强马壮,自己带了10万大军,曹休并不害怕,准备和东吴展开决战。
但是,曹休因为立功心切,没有等到司马懿、贾逵的兵马一起前进,就自己率军孤军深入了。等到曹休率军来到石亭后,立刻遭到了陆逊、朱桓、全琮共约九万人的突然袭击,曹休没有防备,缺乏应对,曹魏将士更是慌乱不堪,被东吴将士斩杀万余,丢弃军械车马无数。至于曹休,突围至夹石,但此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
二
在曹休即将被东吴俘获的时候,贾逵所部的援军经过备道兼程的挺进后及时出现在夹石。对于东吴来说,以为曹魏大军已经赶来支援后,于是迅速撤离战场。正是因为贾逵的及时支援,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虽然曹休逃过一劫,但是,曹魏在石亭之战中可谓损失惨重,除了一万精兵之外,粮草辎重也基本上都被东吴俘获了。因此,在石亭之战后,曹休在同年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彼时,曹休是曹魏大司马,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所以,曹休之死,显然让曹魏损失了一个支柱,也为司马懿进一步执掌兵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曹休病逝后,曹真一人不可能全面兼顾曹魏的西线和东线战事,或许是过于操劳,曹真也在公元231年去世了。在这一连锁反应后,曹魏武将中,尤其是曹氏武将中,几乎无人能够制衡司马懿了。
三
除了对曹魏武将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石亭之战更对东吴意义重大。石亭之战魏国出动大军,然而损兵折将,曹休不久病死,魏国也一直到东兴之战,才再次发起来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石亭之战的胜利,极大缓解了东吴在江淮地区的防御压力。石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8年,而在一年后,也即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东吴。
对于孙权来说,既不是汉室后裔,也即不像刘备一样可以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也无法像曹丕一样经过汉献帝刘协的禅让,这是其迟迟没有称帝的重要原因,也即孙权想要登基称帝,一直是名不正和言不顺的。但是,石亭之战重创曹魏,加上之前的夷陵之战重创蜀汉,这给了孙权称帝的勇气。
四
最后,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自此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君主,自然都是皇帝了,对于孙权来说,在称呼上也不用低蜀汉和曹魏君主一个档次了。从这一点来看,石亭之战可谓意义重大。除了对曹魏和东吴的影响,石亭之战还影响到了诸葛亮北伐。公元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在公元229年,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这也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之所以这么频繁的北伐曹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28年),就是因为石亭之战中,曹魏大败,大司马曹休病逝,这让诸葛亮认为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不过,公元229年,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综上,一场战役对魏蜀吴三国都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是很少被人提起的石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