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当中的那3个爱哭鬼,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三国当中的那3个爱哭鬼,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时逢乱世群雄争霸的时期,适当流泪也能算的上是一种策略。流血不流泪,这一猛士言谈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在乱世中,能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可以通过眼泪来解决的问题,干嘛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流血呢?
尤其对于英雄来说,眼泪比热血要更加珍贵,也更令人心酸,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眼泪一定要留给懂你的人,否则结局必定凄惨无比。三国当中就有这么三个爱哭鬼,他们的结局不相同,其中有何故事,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蔡邕
蔡邕作为一名皇家顾问,虽然没有具体的权力和职责,但是其责任心还是非常强的。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当中他就出场了,彼时他正通过上书弹劾阉人干涉朝政,结果奏书还没成上去就被人发现了,十常侍找了一个借口诬陷有罪贬到田间。
第一回蔡邕的戏份就这样结束了,第三回中,蔡邕又出场了,这一次他是来劝说董卓的,作为一代名士,董卓自然是听从了他的劝告。在第三次他出场时,董卓已然通过扶持汉献帝登基掌握朝政大权,董卓旁边的谋士李儒提醒董卓,要注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民间的议论。比如启用一些已经被贬赞田间的名流以此来收获人望。
蔡邕再一次闪亮登场,其实一开始蔡邕是不愿意的,毕竟谁还没点臭脾气不是?洁身自好是那个年代文人的通病,于是乎,一开始蔡邕是拒绝的,董太师的热脸贴了冷屁股,那还了得?
董卓可不是什么文明人,也没想过用三顾茅庐那一套,直接说道:你要是不来,全家杀光。蔡邕害怕了,没办法,只得赴任。董卓倒也大气,没有太过计较前嫌,直接热情招待,一个月内就给蔡邕升了三次官,原本满厢不情愿的蔡邕顿时感动感动的五体投地。
在这之后,董卓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被吕布给弄死了,尸体扔在大街上,连收尸的人都没有。虽然当初董卓做的确实有点过,但是看笑话的人还是不少的,却唯有蔡邕前去哀悼,那哭的是一个惨啊,然而这不是驳了王允的面子吗?
蔡邕说道:我虽然不才,但也知大义,因为董卓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才去悼念他啊,好一副大义的做派,这却让王允很不爽,本来王允就不是什么好人,故而蔡邕被王允随便找了个罪名下到狱中缢死了。
二、王修
演义第三十三回,曹洪斩杀了袁谭,这袁谭虽然没有什么谋略,但手底下也是聚集了一批忠义之士,其中就有王修,曹操在占领南皮之后,将袁谭的头颅挂在城北门外,并且下令道:如果有人敢哭,杀无赦。一时之间,城北门外风声鹤唳,没有谁敢去哀悼,除了王修。
一身丧服的王修出现在了曹操的眼前,彼时王修任青州别驾,这个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副市长,还是蛮大的,王修曾为袁谭出过很多主意,就比如曾经劝说袁谭与兄弟袁尚和好,共同抵御曹操,奈何昏庸之辈袁谭就是听不进去,还把王修给赶了出去。
很快,曹操打了进来,袁谭身死,尽管袁潭算不得一名合格的主公,但王修却并不记恨主公,只念着主公对他的知遇之恩,故而不回避曹操的埋伏在门前的刀斧手,前来悼念。听着王修情真意切的哭声,曹操一时之间浮想联翩。
他想起了曾经背主之贼许攸在旧主袁氏溃败时兴奋的大叫:丞相欲待天雷击杀二袁呼?又想到了曾经卖主求荣的法正。这人跟人的差别是真的大呀!曹操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处死王修,而是叹息道:河北的义士忠臣真多啊,可惜袁绍无识人之明,无用人之量啊,若是袁绍能重用那些贤才,我哪里是袁绍的对手?
曹孟德将王修奉为座上宾,又封他为司金中郎将,虽然官职不大,但好歹也能混口饭吃,尤其是战争年代,因为司金中郎将掌管着军中的冶铁机构还有制造兵器,故而显得尤为重要。王修这一哭,可谓是为自己哭来了锦绣前程啊。
三、刘备
提起此人,想必大家对他的眼泪并不陌生,太多了有木有?纵观整部三国演义,从第一回到最后八十五回谢幕,刘备共计哭了三十多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行为使得他人感动流泪的次数也不下于二十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哭是人在激动,悲伤,痛苦,失意时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刘备作为三国鼎立中雄踞一方的霸主,一个堂堂男儿按理说他应该流血不流泪的。各位看官想必对于刘备哭的原因和意义,一般来说都会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刘备哭是为了突出刘备仁慈,机智,义气的品格,而另一种就觉得刘备哭是一种政治手段,体现了他虚伪,假仁假义的一面。基本上是一个是粉,一个是黑。
但以笔者来看,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刘备本身矛盾性的性格结构,也有一种含蓄的影射性的感觉,预示着刘备的霸业必然会失败,当然这纯属个人看法。
最后,没有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该流泪时就算你想忍也忍不住,还是那句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眼泪是可以流的,但问题是你的眼泪,是否留给了懂你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