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和六院指是什么?皇帝只有七十二妃吗?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在我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大概意思就是指皇帝嫔妃成群,美女如云。这对于很多寻常百姓中的男性来说是很羡慕的事情,认为皇帝有这么多美女,真的是艳福无边啊。可是人们从来没有想过为何会有三宫六院,皇帝为何要娶这么多老婆。对于三宫六院的真正含义也不理解,只是知道皇帝身边美女多就羡慕嫉妒恨。那么,何为三宫,何为六院?皇帝到底有多少妃子?
三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含义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三宫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这里讲的很明白了,六宫指的是王后的居所即寝宫,也用来代指王后,三宫就是诸侯夫人的居所,也代指诸侯夫人。在《周礼-天宫内宰》中也有记载:"王后帅六宫之人。"所以说,在封建社会以前,三宫指的就是诸侯的夫人的居所,也是诸侯夫人的代称,六宫才是指的王后。
等到了封建社会,随着诸侯国的一步步消失,三宫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汉代,通常把太后,皇后和皇帝称为三宫。但并不是绝对的,就像到了唐朝唐穆宗的时候,就把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称为三宫。既然三宫变了,六宫也跟着变化了,六宫到了封建社会也就变成了皇帝后妃所居住的场所。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宫其实是明清以后的说法。这时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就像以前用六宫代指王后一样,中宫一般特指皇后,同时也是皇后的居所,西宫指的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东宫一般是太后的居所,但东宫有时候也是太子的居所。
所谓的六院
六院是后来的叫法,以前称作六宫,特指王后的居所,也代指王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宫也就变成了六院(苑),到这时已经不是专指皇后(王后)了,而是把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到了唐代更是如此,这时候的六院已经是泛指后宫的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指的"六宫"皆指的是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到了明以后,更是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
明清以后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三宫六院一词就是从明清时候开始兴起的叫法。之所以这样叫,这是和明清两朝的皇宫建筑故宫的格局分不开的。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又称后三宫,指的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六院并不是只有六个院子,而是十二院。在三宫的东、西两路各有六宫,即东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永寿宫、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尽管故宫的建筑以九为建制,但作为内廷,却用六来代替,就是因为要符合后立六宫的说法。
三宫六院由于都在内廷,也就是皇帝的家,生活在这里的都是皇帝的后妃,也因此从明朝开始就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了。
七十二妃只是泛指和用来划分后妃等级,并不是说皇帝只有这么多妃子
皇帝的后妃从诸侯时代起,根据有关的记载就不止七十二个,因此七十二妃在人们的说法中也只是用来泛指皇帝后宫人数众多罢了,并不是只有七十二个。《管子·小匡》记载:"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中记述的在周代后妃体制中:"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多不胜数了。所以说,并不是说皇帝的后宫中只有七十二个妃子,生活在后宫中的女子除了皇帝的亲属,其他女子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妃子。
另外,七十二妃也是一种为后妃划分等级的方法。
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到了汉武帝、汉元帝的时候,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婧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至此,后宫的等级划分基本成型,后来虽说还有变化,但也只是稍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