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与吴三桂结盟的三个人分别是谁?结局如何

  三藩之乱时与吴三桂结盟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吴三桂确实算不上好人,甚至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汉奸,如果他只是安心做一个不管军不管民的藩王,也许不至于被康熙下令把他的骨头都拆散了。

  吴三桂当然也不是一个忠臣,无论是对明朝还是清朝,他都是叛逆。有人嘲笑“宋张弘范灭宋于崖山”是笑错了人(张弘范算半个金人),但吴三桂灭明确有其事——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就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

  吴三桂虽然不是好人不是忠臣也不是称职的汉奸,但是他却曾经拥有四个手握重兵的盟友,要是没有这四张底牌,他还真没胆量跟康熙叫板。但搞笑的是这四个盟友一看吴三桂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也就纷纷拉了松套——居然在中途宣布不跟了。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吴三桂这四个盟友的最终结局: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者要是能有好下场,那就真是老天爷不开眼了。

  一提起三藩之乱,读者诸君就会想起跟平西王吴三桂齐名的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但实际上平南王尚可喜根本就没掺和,在《清史稿》中,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合为一传,属于叛臣,而尚可喜与孔有德、耿仲明、祖大寿合为一传,似乎算清朝的“忠臣”。

image.png

  因为尚可喜不跟吴三桂瞎搅和,所以他善终之后,康熙还赐谥号曰“敬”,并派遣大臣觉罗塔达、学士库勒纳、侍卫敦柱亲临葬礼宣读了表扬上谕:“王素矢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怀诚事主,至老弥笃,朕甚悼焉!”

  既然平南王尚可喜没有跟着瞎掺和,又怎么会有“三藩之乱”呢?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发生在康熙十二年的那场叛乱,应该叫“四藩之乱”,参与者除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还有平南王之子镇南王尚之信、定南王女婿上柱国孙延龄,这些人带着身经百战的前明后金将士,差点把康熙皇帝的龙椅掀翻。

  除了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吴三桂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就是陕西提督王辅臣——这个王辅臣曾经跟吴三桂是铁哥们,他们一起擒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并且都非常受顺治皇帝器重。

  据清初地理学家、《明史·历志》和《大清一统志·河南志》增订者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记载,王辅臣是颇有吕布之风的:“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吕布杀了不知真假的义父董卓,王辅臣则杀了嫡亲姐夫:王辅臣赌博败家,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两银子,他姐夫就想干掉他,结果却被王辅臣反杀。

  王辅臣原本并不姓王而姓刘,杀了姐夫之后潜逃从军,被一个叫王进朝的收为养子,这才改姓了王(事见《广阳杂记·卷四》)。

image.png

  为了缩短篇幅,就不详细介绍吴三桂这四个盟友是怎样的跟吴三桂结盟的了,咱们还是来看看他们四个是怎么中途拉松套背盟,以及最后又落了个什么下场。

  王辅臣不愧有吕布之风,前脚在康熙面前哭得稀里哗啦表忠心(康熙送了他一支顺治留下的豹尾枪),后脚就跟吴三桂结盟,要了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的头衔和二十万两白银。

  就像吕布不会忠于任何主公一样,王辅臣一向脚踏两只船,要了康熙的枪和吴三桂的银子,打起仗来总是出工不出力,最后被图海包围在平凉城内,饿得前胸贴后背,只好再次投降。

  王辅臣之所以投降,实在是饿得没办法了,投降之后就后悔了。清朝将军都喜欢读《三国演义》,王辅臣当然知道自己这个明清吕布没有好下场,于是他先让七个妻妾全都上吊,然后把仅剩的十几个心腹召集到一起喝酒,喝醉之后安排了自己的后世:“刀死、药死,皆有痕迹,我筹之熟矣,待极醉,絷我手足,以纸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女(汝)等以痰厥暴死为词。“

  王辅臣死掉了,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清廷的不再追究,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却没有那个决断,他在首鼠两端之际,被吴三桂的孙子杀掉了。

  电视剧把孙延龄演成了一个情深义重的公子哥,但是在《清史稿》中,孙延龄却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纨绔子弟兼暴戾军官。

  清廷赐给孔四贞郡主仪仗,孙延龄也不知自己姓啥了:“渐骄纵,(康熙)十一年,御史马大士劾延龄擅除武职,兵部既驳奏,延龄复疏请,恣肆不臣,上命申禁。十二年,所部都统王永年,副都统孟一茂,参领胡同春、李一第等列延龄纵兵殃民状,上遣侍郎勒德洪按治,得实,请逮延龄治罪,特命宽之。”

image.png

  康熙十三年,孙延龄终于跟吴三桂搭上了关系,在杀掉弹劾过自己的王永年、孟一茂、胡同春、李一第全家之后,也起兵造反,并且“自称安远大将军”、“又自称安远王”。

  孙延龄一开始雄心万丈,但是一看吴三桂要玩儿完,他马上见风使舵,在妻子孔四贞的劝说下“反正”了——这时候才想起听老婆的话?

  孙延龄想叛而复降保命,但吴三桂却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十六年,延龄遣弘烈迎师(清军)江西。三桂诇知之,使从孙世琮率兵逼桂林,执杀延龄。”

  吴三桂这两个盟友王辅臣和孙延龄,自杀了一个被杀了一个,康熙也不好意思深究,但是对幸存的那两个家伙,可就不客气了。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用在吴三桂及其盟友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王辅臣孙延龄背弃盟约拉松套,那个靖南王耿精忠后来也变卦了: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向康亲王杰书(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投降,次年“遣子入侍”,实际是把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

  虽然耿精忠朝秦暮楚想苟延残喘,但是康熙和朝臣却不肯放过他:“徐鸿弼等讦(告发)精忠降后尚蓄逆谋,杰书疏请诛精忠,昭忠、聚忠又疏劾精忠,上(康熙)令法司按治,系精忠于狱,二十一年,大学士明珠奏精忠负恩谋反,罪浮於之信。乃与养性、显忠、元勋、进忠、文耀、世瑜、振邦、得鋐并磔于市。”

  跟吴三桂相比,耿精忠的下场更惨:吴三桂死后才被康熙拆了骨头,已经不知道疼了,而耿精忠却是活着被千刀万剐,早知如此,他还不如跟着吴三桂坚持到最后了。

  耿精忠反叛又归顺,最终也难逃凌迟处死,那个囚禁了老爹尚可喜而跟吴三桂结盟的尚之信,也跟耿精忠一样变脸如翻书:“三桂授之信招讨大将军、辅德公,旋进号辅德亲王,之信旋遣使诣喇布军,具疏请立功赎罪,上(康熙)敕慰谕之。”

image.png

  《清史稿》连用两个“旋”字,生动刻画了尚之信反复无常的嘴脸,当然尚之信的结果也不会比耿精忠好到哪去:“之信就逮,上令削爵,逮诣京师。狱上,上命赐之信死,之节、之璜、之瑛、天植皆斩。”

  吴三桂这四个盟友先后背盟,吴三桂独木难支死不瞑目,而那四个背叛吴三桂的家伙,同样不得善终,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猜想:如果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跟吴三桂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年轻的康熙皇帝能应付得了当时的乱局吗?如果这五个人夺得了天下,又应该如何切分权力蛋糕?

  当然,想让耿精忠等四人忠贞不二是不可能的,因为背叛这种事情是有惯性的:他们能背叛明朝,当然也能背叛清朝,他们能背叛康熙,当然也能背叛吴三桂。

  吴三桂造反,实际是找了四个猪队友——但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即使是三五百年之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也还有生存空间,还有人把他们当作可用之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