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当了皇帝,朱棣就不会造反吗?
如果朱标当了皇帝,朱棣就不会造反吗?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之名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对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笔者这里不多加介绍,只要对明史有一定了解的,应该对此都不陌生。这里主要是想探讨一下,如果当时的皇帝是朱标而非建文帝,那么朱棣是否会起兵反抗,成功率又有多大?
首先需要声明一下,这是笔者自己的推测,可能不太严谨,纯属一家之言。
先来分析朱棣是否会起兵
朱棣靖难台面上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的目标是两个人:齐泰、黄子澄。这两个人是建文帝的心腹大臣,建文帝几乎对他们言听计从,齐泰是兵部尚书、黄子澄是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这两个人加上方孝孺,实际上就是建文一朝的三驾马车。
朱棣之所以清齐泰、黄子澄,是因为他们给建文帝出了“削藩”的馊主意,而削藩的最终目标就是燕王朱棣,因为在众多的藩王中,只有朱棣的实力最强,对朝廷的威胁最大。不难看出,朱棣发动靖难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动触动了他的利益。
燕王朱棣尽管实力强劲,但与朝廷对抗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且以一隅敌一国,胜算并不大。从建文帝对朱棣采取措施的第一天起,朱棣就明显处于被动的地位,最惨的时候还被逼得装疯卖傻。
从大局来看,朱棣起兵反抗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在朱棣看来至少还有一丝希望。如果朱棣造反毫无胜算,那么以朱棣的政治智慧而言,也不可能搭上全家的性命起兵造反。
假如建文帝的父亲朱标在世,那么情况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太子。
从出身来讲,朱标是嫡长子,这一点在封建传统礼法中至关重要,何况朱棣的生母还不是马皇后(这个是有争论),在朱标的面前,朱棣是臣,而且朱标名分早定难以撼动。
朱元璋为了将朱标培养成一个合乎理想的守成君王,选定了一些功勋卓著又德高望重的老臣兼领东宫官职,这些人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基、汤和、邓愈、廖永忠、耿炳文等人。
同时,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处理国家政务的实际能力,他让朱标参与军国政务。朱标性格平和,为人谦逊仁爱,非常受群臣爱戴,而且经过历练也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朱标如果能登基为帝,那么他的年龄是44岁,可谓是正当年。以朱标的政治经验而言,那么他的施政理念必然和建文帝不同,至少他不会急于削藩,而会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利用时间来消磨那些被分封的兄弟,不至于酿成激变。
退一步说,就算是朱标采取强硬手段要削朱棣的藩,那么朱棣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在朱标的面前,朱棣不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不足以和朱标对抗。
朱棣起兵胜算会有多大
前面提到朱标若当皇帝朱棣大概率不会起兵反抗,而是老老实实得当他的世袭亲王。但问题既然抛出来了,就有必要作一些假设,假如朱棣起兵,能有多少胜算?
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初期并不顺利,他的兵力仅有800余人,要不是北平的都指挥使张信临阵倒戈,那么朱棣很快就会被镇压。就是夺取了北平后,朱棣南下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以整体实力而言,朱棣都远远不及朝廷,但建文帝在平叛的过程中屡屡犯错,更致命的是建文帝面对如此巨变,手里头根本没有可用的大将,老将耿炳文又被他弃之不用,反而用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最后还是这个李景隆率先打开了南京的城门。
朱标是在战争年代成长的,尽管不像朱棣那样曾率兵在边疆前线打过仗,但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有的,在调度指挥上肯定要强于建文帝。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朱标在世,就不会出现无大将可用的局面,说起这个就要提到朱元璋时期的“蓝玉案”了。
蓝玉案是洪武时期的第二大案,受此案牵连的人多达数万,其中包括一大部分的功臣宿将。蓝玉和朱标是亲戚关系,假如朱标在世,不敢说蓝玉案不会发生,但强度和烈度势必要低得多,也有很多功臣会在朱标的庇佑下得以保全性命,至少那些在东宫任职的功臣,朱元璋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会给朱标留下一些能征善战的大将。
蓝玉被诛多少和朱棣有关系,因为朱棣在朱元璋面前曾说过蓝玉的坏话。朱标若在世,势必会死保蓝玉以及蓝玉手下的大将。朱标能否保住蓝玉不好说,但朱元璋多少总会留点情面,饶恕部分的功臣大将。像傅友德、冯胜这样没有多大过失的功臣,还是很有可能会网开一面的。
只要很少一部分功臣被保全,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比李景隆要强太多,那么凭借这些人就足以应对朱棣作乱,朱棣别说是打进南京,恐怕没到黄河就要全军覆没了。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适当的想象也是从侧面认识不一样的历史。如果您翻到这篇文章,就当是一个故事,权作茶余饭后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