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提前退位,还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吗?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儿子们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事件。后来康熙去世以后,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选定继承人,康熙的那些儿子们因此对当皇帝的雍正不服,又有了一番残酷的互相倾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乾隆当皇帝的时候,依然还有余波。可见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

  既然如此,当初康熙为什么不主动让位,自己当太上皇,把儿子们扶上一程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样惨烈残酷的事情,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吗?

image.png

  我认为,这种假设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办不到呢?

  究其原因,既与康熙个人的性格有关,是一种偶然。又与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有关,是一种必然。

  先说康熙的性格。

  实际上,康熙这个人,权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康熙扳倒鳌拜等辅政大臣。

  顺治去世之前,给康熙选定了四个辅政大臣。说起来,这四个辅政大臣,还算兢兢业业,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算其中鳌拜很强势,但是鳌拜那些所谓的强势行为,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

  比如当康熙不听鳌拜的建议时,鳌拜不停地说,就像威逼皇帝一样。实际上,这只是鳌拜说话的方式而已,他并没有越过皇帝做事。还有鳌拜强行换地。这种换地的风气,也是当时八旗的传统。八旗中谁占了上风,谁就想要好地。当年皇太极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总之,鳌拜所做的,都是一些分内的事情。但是,康熙却不能容忍这些辅政大臣们存在。先是同意鳌拜杀掉苏克萨哈,接着又用摔跤的方式拿下鳌拜。

  拿下鳌拜以后,连他自己也觉得鳌拜没有什么大罪,并没有处死他。后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甚至还赦免了鳌拜的罪行。显然,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只为了夺权。

  要知道,康熙在扳倒鳌拜的时候,他才14岁。14岁的一个少年,其权力欲望就这么强烈。放眼古今,也算是绝无仅有。

image.png

  第二件事,康熙强行削“三藩”。

  康熙扳倒鳌拜后,立刻开始削藩。

  削藩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康熙的削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策略可言,完全是强行削藩。

  康熙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莽夫,从他扳倒鳌拜,所采用的办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但是在削“三藩”的问题上,却做得有点粗暴武断,也因为他的粗暴武断,造成了“三藩之乱”。这说明什么,说明康熙想收回权力的想法是非常急迫的。

  “三藩之乱”最终因为吴三桂在长江边上贻误战机,造成失败。但是,如果吴三桂的战略战术得当,那么,吴三桂推翻清朝,把康熙打死或者撵出关外,也未必不可能。

  康熙冒着丢失江山甚至被打死的危险,也要强行急迫地做这件事,可见,他本人的权力欲望有多么强烈。

  而“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正是康熙害怕儿子们夺取了他的皇位,所以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可以说,康熙的性格因素,在这场灾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

  清朝早年的政体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从皇太极开始,到康熙的时候,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朝皇权制的嬗变。

  康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扳倒辅政大臣,实现朝廷权力的集中。再通过削藩,又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所以说,康熙是这种转变的有力推进者。

  不过,由于受传统的影响,连康熙本人,也还在实施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image.png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就是宗室王爷们(尤其是君王的儿子们)共同议事执政。努尔哈赤就让他的所有儿子参与讨论朝廷事务。

  康熙削夺了朝廷内外大臣的权力,但是对他儿子们的权力问题,却没有处理好。他本来是想效仿汉人的做法,确立太子,实施皇权制。而且他在胤礽才一岁多的时候,就把他确立为太子了。但是,他同时又着力培养他的其他儿子们,并且在儿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政务。

  康熙甚至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是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还在让他的儿子们参与政务。比如他本来要把皇位给雍正(排除雍正夺位的情况),却又让皇十四子胤禵带兵出外打仗。

  康熙一方面实施中央集权,让国家权力集于一尊,一方面又在他儿子中推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样一来,都想获得更多权力的儿子们,怎么不乱起来呢?

  所以,就算康熙当时想当太上皇,扶持一个儿子起来当皇帝,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除非他先按照汉人的做法,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把儿子们安定好,把他们撵出京城,让他们就藩。这样的话,才不会发生“九子夺嫡”这样的惨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