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最终的败局,为什么沒有被4大名臣扭转?李鸿章一语道破!
谈及清王朝,在大家印象中是又爱又恨。爱康雍乾盛世中的繁荣昌盛,恨晚清衰败时的丧权辱国。竟还有人总结说,这是历史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历史规律的背后,事实上还是由人主宰。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晚清从衰败到灭亡,其实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里,也曾出现过转机。如洋务维新运动、同治中兴、光绪中兴等。它们曾带给古老的清王朝短暂的希望,并且在当时还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可惜一手好牌终究还是打坏了。从转机到最后的败局,这背后的主宰者,依旧是那几个老面孔。
晚清中兴贡献最大的四个人当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当权者是慈禧。没有人是注定要做一个乱局者,这一套领导班子管理下的清王朝,按理说还是挺不错的。不然也不会出现中兴这一好的盛况。由盛转衰,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我们先从这四位主要的当事人说起。
曾国藩是四人中最年长的一位,生于嘉庆十六年,道光十二年步入仕途,咸丰元年创立湘军并锋芒毕露,走上人生巅峰,至同治时期开始主办洋务,开创维新运动先河;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出自湖南,比曾国藩小一岁。仕途上屡试不中,于咸丰二年正式出道,同治年间锋芒毕露建立楚军平定内乱。此后最主要的功劳在于收复边疆,并创办洋务;
李鸿章是伴随晚清兴衰最关键的人物。道光二十七年步入仕途,咸丰十一年创立淮军平定内乱,于同治时期锋芒毕露,此后坐上了晚清第一重臣的交椅。主抓洋务、创立北洋水师、培养大量人才,在外交、商业上有突出贡献。
张之洞是四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于光绪年间锋芒初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晚清的洋务运动,在张之洞手上得到很好的实践与发展。创办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修筑铁路等,是名副其实的实业家。
晚清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内忧”和“外患”。大体的解决办法是“镇压”和“办洋务”。在“内忧”问题上,清王朝基本已经解决。从这四位晚清“四大名臣”的履历来看,他们很大的一部分功劳是在解决“内忧”问题上。而面对“外患”的问题,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李鸿章、张之洞,四人虽然都极力主张“办洋务”这一解决办法,但是最终只是仅仅推开了洋务沉重的大门,让一丝阳光短暂照进这个古老的王朝。
解决内忧外患问题上,四位大臣的重心都偏向于前者。在做好了分内工作之后,英雄垂暮之际,再去办洋务可惜力不从心。而古老的清王朝最后的崛起也只能寄托在这一丝希望上。随着这一代人老去,清王朝也随之轰然坍塌。
晚年李鸿章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感叹,一代人只能办好一代人的事,恐怕是解释无力回天最好的答案。所谓的历史规律,最终的解释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