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吃大亏的原因之一,清军为什么还坚持“弓马骑射”?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缅战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一、吃大亏的清缅战争

  拜鸦片战争时,清军面对英法洋枪洋炮的崩溃惨败所赐,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个出名槽点:不重视火器。

  不过,真要拿这句吐槽,来套清王朝的军事史?显然是很冤枉。

  因为从明末八旗打天下开始,清王朝的一大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对火器技术的积极学习:努尔哈赤起兵前,就积极学习明朝的火器技术,体会了明朝“红衣大炮”的威力后,清太宗皇太极也是迅速改进研发,叫这“大杀器”成了清军取天下的神器。哪怕康熙雍正年间,这热情也常见高涨:康熙年间清王朝研发了大量火炮,技术均为世界前列。雍正年间火枪大量装备清军,还从准噶尔引进了“赞巴拉克”火枪,火力刷刷升级。

image.png

  可以说,从清朝开国战争起的一百多年里,每当在战场上吃了火器的亏,大清朝的反应,通常都非常迅速,从仿造到改进研发都不含糊,很快手里就有青出于蓝的硬家伙。但是十八世纪末,有一场战争却成了例外: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爆发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一。但这“武功”,却打得相当艰苦。面对缅甸对中国西南边境的入侵,清王朝前后四次出击,动用水陆精锐六万多人。但计划里的摧枯拉朽,却打成了惨烈的拉锯战。清军多次遭到惨败,云贵总督明瑞战死,经略傅恒累病在前线,最终终于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议和停战,才算结束了这场炼狱煎熬。

  而在这前后惨烈大战里,清军付出了至少一万九千人的伤亡,尤其叫清军前线官兵印象深刻的,竟是缅甸军队犀利的火器:当时的缅甸,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从英国人手中得到大量先进枪炮。魏源的《圣武记》里记载,装备着西洋枪炮的缅甸战船,更是在前线河流里横冲直撞,不但火力非常犀利,且操作起来“旋转如飞”,给清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这场战争之所以打的苦,重要一条,就是装备上吃血亏。

  但奇怪的是,打完了此战的清王朝,除了将这一仗列入“乾隆十大武功”外,在改进军队装备方面,竟然无所作为。原本已严重落后的清军火器,还是继续原地踏步。到了七十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面对装备更强的英国军队,清军手里用的,依然还是乾隆年间的老式火器。以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里的形容说:“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

  所以,当年是吃血亏,这一次,就是惨败了。

  那么为什么,明明吃了亏,大清朝却不思改变呢?

  二、骑射立国思想

  不思改变的直接原因,就是清缅战争爆发的乾隆年间,清王朝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骑射立国!

  在那个全球战争都走向热兵器化的年代里,大清朝为何要“骑射立国”?在当时乾隆皇帝看来,这其实很有必要。首先是环境问题,平定准噶尔后,放眼东亚大陆,清王朝已然无强敌。而开发火器又是个费钱的事儿,铸造一门新火炮,钱就是哗哗往里扔,显然不值得。反而是“骑射”这技术活要更抓紧。更重要的是统治思想问题,强调“骑射”,特别是清朝皇族子弟重视“骑射”,也就意味着保持骁勇善战的精神,永固大清江山。

  所以,就是在清缅战争前后,乾隆皇帝对“骑射立国”,看的非常重:乾隆十七年(1752)时,专门在紫禁箭亭和八旗校场等地立碑,严令皇家子弟“熟练骑射”。地方的八旗武将们,从此出行也只许骑马,不许坐轿,否则“照违制例治罪”。乾隆年间还举行了二十八次“木兰秋狝”,说是打猎,其实就是军事训练,带着大家一道练骑射。

image.png

  虽说这个政策,有维护清王朝尚武精神的苦心,但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清朝高层的军事人员们,从此对火器装备的极度漠视。在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清军吃火器的亏,可不止清缅战争这一次,连乾隆晚年侵扰东南沿海的海盗,其战舰装备的火器,都是“炮多而壮”,火力远远碾压清军水师。最严重的几年里,清军水师看见海盗船打劫,竟吓得躲一边看热闹。即使这样,那些年清王朝的高层,也没想过改良火器装备。

  甚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时,英国使团的礼品里,就有当时最先进的野战火炮。但对这送上门来的厚礼,清王朝的态度,依然非常漠然,只是将这些火炮封存到圆明园里。接着一放就是六十八年,才被洗劫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原封不动的搬回去。

  观念落后如此,吃多少血亏,也是打不醒。

  三、严重断层的清朝军工

  那么退一步说,如果清王朝真能从清缅战争里幡然悔悟,从此拼命引进西方枪炮,那么19世纪的鸦片战争里,清王朝能否改变战败厄运?实事求是说,依然很难。

  因为发展火器,仅靠引进还不够,更要靠自己强大的军工产业。而这事儿,又是乾隆年间一大败笔。

  比起之前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强大的火器生产能力,乾隆年间时,由于诸多记载火器研发技术的图书,统统被当做了“禁书”,以至于“于是所谓《四库全书》中关于兵器一端,几至阙如”。清王朝的火器生产,理论上就断了层。

  实践中就更惨淡了,铸造枪炮的工匠,技术水平一拨不如一拨,外加乾隆年间腐败加剧,偷工减料也成风。到了乾隆帝去世时的嘉庆四年(1799),清王朝改装了一百六十多门火炮,结果射程竟只有百步。改装后的火器,竟比康熙雍正年间弱得多。

  甚至,到了鸦片战争爆发时,清王朝紧急铸炮,却发现连昔日的好些珍贵图纸资料都丢光,能找到的图纸,竟只有康熙年间的。到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面对迫近通州的英法联军,大学士瑞麟更大声疾呼,要求把清王朝库存的南明火炮拉出来抗敌——近二百年前的火炮,大清竟还要用!

  如此衰退的产业基础,就算引进了先进武器,又怎能“消化”得了?

  清王朝在近代的衰落,并非一枪一炮的衰落,而是全方位的问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