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268年的时间里 统治者为什么不推广满语

  清朝为什么不推广满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自立为“覆育列国英明汗”,后金政权宣告建立。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清朝正式诞生。但此后几年清朝一直作为地方割据政权而存在,直到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才开始对全国进行统治。从1644年入关到1912年灭亡的268年里,清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存在。作为一个非汉族的封建政权,清朝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自信。

  面对数量庞大的汉人所带来的统治危机,清庭为了消弱汉人的反抗意识,强行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此后再次下令“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这便是所谓的“剃发易服”,为了强制推行,清政府更是秉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标准。在清朝之前,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也曾入主中原,但并未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而是保留了汉民族的传统衣冠服饰。

  所以清军入关之初强制推行的“剃发易服”,是汉民族历史上破天荒的头一次。《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剃发易服令一出,全国各地汉族人民纷纷反抗。但是在清庭的残酷镇压下,终究还是被迫接受了剃发易服。对清政府来说,相比于强制改变汉人的衣冠服饰,另一个办法似乎更加适合。满清统治者之所以要剃发易服,其目的无非是在思想上增强汉人对满人的认同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入侵”。

  要从文化上同化汉人,为何不推广满语呢?当初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增强六国遗民对秦帝国的认同感,将度量衡和文字等方方面面都统一了起来,并且全都以秦国的为统一标准。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是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后世之君也都渴望着建立大一统的政权,这便是文化的力量。相比于文字而言,语言的认同感更强。两个同乡在外地相见,一口家乡话就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感,这便是语言的力量。

  所以对清朝来说,要在文化上彻底征服和统治汉人,强行推广满语似乎更加方便。不仅不需要血腥的镇压,还能够卡住汉人在仕途上的通道。既然推广满语的效果这么理想,为何当初清政府没有进行呢?因为满语作为一种语言,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众所周知,汉语是有汉字作为载体的,即便是同音不同字,多个音组合成一句话其他人也能够用汉字准确无误地写出来。但是满语做不到这一点,满语最初连作为载体的文字没有,考的是口口相传。

  反观汉字,从甲骨文不断地演变,虽然笔画越来越少,但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思。短短几个汉字,就能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再加上几千年的历史为汉字词组所附加的一些属性,让汉字的实用性和便捷度,都是其他任何文字所无法撼动的。就连大清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在发迹之后也是说汉话、用汉字。所以即便是清庭再怎么想推广满语,在现实面前他们也不得不低头。满语的适用范围在满清皇室内部,也呈现衰落之势。

  到了清朝后期,甚至连皇帝都不会说满语了,已经完全被汉化。值得一提的是,溥仪被特赦之后,郭沫若先生为了更好的研究清朝的满文资料,曾邀请溥仪帮助自己。但溥仪这位曾经的大清皇帝却告诉他,自己压根就不会满语,甚至认不得太多的满文。满语的推广在皇室之中都这样艰难,又何谈没有教育资源的普通百姓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