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会闭关锁国 清朝的覆灭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清朝闭关锁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争议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他是外族所建立的政权,他封建且自大的国策也是让后人诟病的原因,下面让我们看看,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

  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并不是一家独有,早在元朝时期,朝廷就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当时的海禁并不是闭关锁国。因为当时的海禁是为了防止日本战乱渡海过来进行抢夺的浪人所进行的军事管制。

  而到了明朝,依旧是不允许民间出海经商。大明律有文::"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可见明朝对出海做生意控制之严格。

image.png

  但是明朝时期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开放,史称隆庆开关。明朝解除海禁的政策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民间资本的发展以及当时的中国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历史作用。有文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也是在当时,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特产远销海外,让中国对外文化的输出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到了清朝初期,其实还是延续明朝的政策允许民间海上通商,到了康熙初年,清朝与外国一些国家建立了通商。并且于1685年废止海禁,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次年议定:荷兰"应准五年一次,贸易处所止许在广东福建两省"。1684年,在厦门设立"洋行",1686年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实有四、五十家。分别经营进出口贸易,并代纳税银。清朝早期的海外贸易一直处在有利地位,因为清朝地大物博,很多东西都是洋人没有见到的。其需求量之大,难以想象,更有一些商人为了通商漂洋过海,命丧大海之人不计其数,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的通商力度。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命令一些通商者只能在广州等地活动。又在后续的政策中进一步限制通商。乾隆末年甚至颁发了《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条》。

image.png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经向清朝提出六项要求,当中包括:

  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设立商行;

  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岛屿,以便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要求在广州城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者居住澳门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要求确定关税条例。

image.png

  但是乾隆帝不仅驳回了马嘎尔尼的要求,甚至提出了中国之大无奇不有的话语。这进一步地体现了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是一种什么样的自大心态,也为日后清政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当时的国外,已经开始改革和技术的进步,清朝逐步与世界失去联系的同时,也逐步的落后世界。

  直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鸦片战争,才彻底把清朝从自己的天朝上国梦中惊醒。

  其实追究清朝的闭关锁国,无疑是清朝的统治者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以及进步进一步加强统治的手段。但是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也抛弃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和进步,使得中国与世界脱轨,慢慢的落后于世界。才有了网友之间流传的“满清误我两百年的”言论。

  不求进步不可取,不思进取不可用,所以清朝的覆灭是历史决定的,也是必然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