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怎么样的人才被称为奴才 奴才和臣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清朝奴才和臣的区别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清代的奏章、官方文件里,以及觐见皇帝时,很多官员常常自称“奴才”,但也有自称“臣”的,这看似称呼混乱,实则大有文章,乃是几代皇帝“煞费苦心”经营的结果,是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自称“奴才”呢?
满清在统一全国前后,才逐步从奴隶制社会进化到封建制社会,但很多奴隶制的旧俗仍旧得以保留延续,奴才(满语:阿哈Aha)便是其中之一。满清的王公、旗人觐见主子时,自称“奴才”,以表示忠心和关系亲近。
满人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官员的称呼相当混乱,很多汉族官员为顺应环境自称奴才,而很多满族官员为提高逼格自称臣。到了雍正时期,清廷才开始正式规范称谓,要求不论满汉,所有官员都必须称“臣”。但实际上,被规范的只有汉臣,满族官员们称谓依旧随意,并没有严格遵从。
到了乾隆时期,称谓的规范被进一步细化,乾隆要求“为存满洲旧体”,满族大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族官员只能称臣,不过满汉武官都必须称奴才。至此,清代奴才与臣的称呼规矩才确定下来。
不过官员称谓的演变,却是发人深思的。“存满洲旧体”看似是维护八旗旧俗,但客观上却区别了满汉身份,说白了就是清廷并没有真正的满汉一家,只有“奴才”才是最可信的,汉“臣”则是比“奴才”低一级的打工仔而已,可能还没有能当“奴才”的汉将受重视。
最初满清入关时,没有明确规范称呼是因为江山不稳,汉臣作用很大,所以汉臣可以称“奴才”。到了雍正朝,正是清朝走向鼎盛的关键期,这时满汉都需共同努力,所以此时必须体现满汉平等、满人融入汉人文化,所以满汉官员都称
“臣”。等到了乾隆朝,清朝国力鼎盛、四方臣服,这时满族官员可在私事上自称“奴才”,则将满人统治阶级优越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了清末,反满浪潮迭起,
1907年,汉臣联名上“满汉平议”折,提出无论满汉不得再用奴才字样。结果清廷拖到1910年才同意推行,但随后,清王朝即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规范称呼只是一场文字游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