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为什么大臣都想成为奴才呢 看似骂人却是一种荣誉

  还不知道:清朝时期为什么大臣都想成为奴才呢的网友们,

  中国的语言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变成了如今我们通用的语言方式,在我们如今所使用的词汇中有一些词语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有些是褒奖的,有些是表示鄙视的,还有一些是比较中性的名词。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词汇比较特殊,现代人看来是骂人的,但是在清朝的官场上这确实一个人人争着想用在自己身上的词汇。

  我们经常会在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有些官员在皇上面前会自称为“奴才”,最经典的就莫过于王刚老师饰演的和大人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这个称呼,再配上他活灵活现的表情,真的是道尽了一个贪官的谄媚之态,非常经典。以前不懂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自称“奴才”还如此的开怀,现如今才知道原来这个称呼在当时并不是谁都有资格使用的。

  在清以前的朝堂上,官员们在上位者身前都是自称为“臣”的,谦虚一点的就会加一点前缀,如“微臣”,只有仆佣们才会在主子面前自称为“奴”,以表示对主人的忠诚和自己的卑微的身份。但是这一点到了清朝并不适用了。因为在满洲贵族的心目中,“奴才”非但不是贬义,还是比较尊贵的称呼,自称为“奴才”的只能是正宗的旗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皇帝的眼中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子民,但是和自己同属于满洲的子民相比于汉民就要更亲近一些,而“奴才”就是自家下人才能使用的,汉民就算是高官也不能和这些满人相比,说到底始终都是外人,所以汉臣是没有资格自称为“奴才”的。

  而且,如果有汉臣想要套近乎,主动自称为“奴才”还是违反祖制,会遭到皇帝的不满和谴责的。雍正时期有个汉臣在上书的奏折中自称为“奴才”,皇上看到后虽没有对其进行责罚,但还是主动将这两个字给划掉,改成了“臣”。能够劳动皇帝在奏折上动笔的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所以此后没有人敢再轻易地犯这样的错误,要知道一个臣子是没有资格高攀正宗旗人的荣耀的。

  其实就连满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全部自称为“奴才”的,在清初只有上三旗和包衣可以拥有这样的特权,其他普通的满人只能在自己的旗主跟前如此自称,在皇上面前就不可以;这一规定到了乾隆时期才有所改动,所有的满人在皇帝面前都可以享有这个自谦的称呼。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笑了,没想到这些满洲人竟然会将一个无比卑微的称呼当成是无上的荣耀。只能说每个王朝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色彩,满人虽然在这一时期坐上了统治者的位置,毕竟没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也不意外了。不过,当时的汉臣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在如今看来也是一种荣幸了,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二百年这个尊贵的称呼就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