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宫女太监对嫔妃的称呼真的是“小主”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近些年来,清宫影视剧大行其道,主要讲述的是后宫之事,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实在是精彩,但观众心中也都明白这些剧情只是杜撰的,只有部分剧情的走向是按照历史事实的,最起码皇帝肯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其他的就不能保证了。
比如在一部严谨点儿的清宫剧中,关于后宫礼仪是由专门的相关人员负责的,他们对于清宫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很多地方都重现了当年的历史,不过凭借严谨的卖点还是给观众传递了一些错误的知识。
“小主”其实并非是清宫嫔妃的专属,按照史料记载,之前的朝代中也出现过“小主”称号,只不过并不是指嫔妃,而是称呼皇室贵族等,比如年轻的君王、王子和小公主,在称呼贫穷家庭中的当家人时都可以用“小主”。《吕氏春秋》中提到的“秦小主”,这里的小主说的是秦君,秦厉公的曾孙。《西游记》中也提到过称王子为小主。《三国志·吴志·孙綝传》中有一句“昔杀小主,自是大主所创,帝不复精其本末,便杀熊、损
。”还有梁斌的《红旗谱》中也写过一句,“咱小人家小主的”。如此可见“小主”的用途实在是广泛。
上面所述都是史料中有过记载的,那么清宫嫔妃被称为“小主”是否有明确记载呢?有一本书《宫女谈往录》谈的就是此事,也被后世人参考借鉴过,但这本书是后人所著,并非由清朝相关人员所写,作者金易是民国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搜集过相关的资料,还有一位曾经的宫女“荣儿”做邻居,如此看来,他写的这本书是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
书中写着,“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们的叫官房。”从这里也可以推测皇帝的女人也分着三六九等,皇后嫔妃这些地位偏高的被叫做“主子”,而剩下的则被称作“小主”。可这依然不能作为严谨的证据,金易写这本书是在收集资料的四十年后写的,此时的他已经年事已高,回忆起他跟荣儿谈清宫回忆的时候,他不能准确复述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说“小主”,书中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错误,所以要借鉴参考这本书的时候,还需客观严谨对待。
清朝人商衍瀛写的一本书,他书中所引用的证据资料也都是由清朝人提供的,所以这本书的可信度更高,书中写着,“据信修明说……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这是信修明的口述,珍小主和珍小主儿差的只是一个儿化音,但都称她为小主。
信修明是宫中的太监,他侍奉过珍妃,他的话参考价值很高,在他亲自写的记载中也提到过,“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这里他叫的是“主子”,称呼主子是很正常的,那为什么又会有“小主儿”这个称呼呢?
“小主”是在《宫女谈往录》中出现的,但这本书与现存的相关资料和清宫人员的回忆录还是有很多出入的,很有可能是作者在“主子“的原型上杜撰的,他在书中写的时候用的口语化称呼,毕竟清朝人和现代人的口语习惯还是不同的。
而“小主儿“同样也是商衍瀛《珍妃命案》中自相矛盾的一点,北京话中的儿化音一般只用在平常生活中,正式场合是会避免儿化音的,那么在后宫中若是称主子为”小主儿“,这是犯了错的,只有可能是一种戏谑称呼,另外或许是信修明和商衍瀛两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出现了口音上的偏差。
单凭这两本书中提到的“小主“实在是难以做准确的证据让后人参考借鉴,这很有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或者是回忆和口语习惯上出了偏差。清宫剧中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讲汉语,但满人哪能这么快学完汉语,只能是慢慢的普及教化,在乾隆时期,官方语言才变成汉语,在此之前都是以满语为主的。
朱家溍曾经询问过太监宫女,在记录中清楚地写着称呼嫔妃时要叫“某宫主位”,但这只是笼统称呼,详细的称呼还是要根据后妃的地位所叫,比如称呼肖钦贤皇后则是“老祖宗”,当她成为太后时,也会称她为“老佛爷”,一般皇后也都是被叫做“皇后主子”,背地里则是叫“主子娘娘”,宫人们无论是在跟前还是在背后都不会妄议后妃,还是很尊敬的称呼。
在唐海炘的《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中写着,后妃一般被称为“主子”,这是对她们的尊称,也提到过“瑾主妃”和“瑾主子”,还有的清宫资料中记载着“娘娘”,这些称呼都是根据后妃的地位而定。如此看来,“小主”这个称呼还是要经过考量的,不可随意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