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锦衣卫,用什么来约束百官呢?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厂权力更是位于锦衣卫之上,他们不经过司法机关批准,就可以随意监督缉拿臣民。清朝建立后,基本效仿明制,却没有让锦衣卫、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延续下去。那么没有锦衣卫和东厂,清朝靠什么约束百官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一制度。

image.png

  大家都知道,雍正算是清朝最为勤勉的皇帝,他在位13年,基本上都在紫禁城度过,不像父亲康熙、儿子乾隆那样喜欢出巡。如果说康熙、乾隆屡次出巡,对于了解民情很有帮助,那么像雍正这种“足不出户”的皇帝,他仍然能够“知天下事”,就完全靠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密折制度。

  其实密折制度在康熙朝就有了,只不过雍正即位后,将此制度进一步扩大,便给很多人造成误会,以为密折制度始于雍正朝。康熙二十年,密折制度就被实施起来,这种制度有助于皇帝更好了解下情,掌握动态。雍正即位后,完善了密折制度,扩大了其范围和内容。

  密折制度的诞生,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积极作用:

  其一,就是雍正最想做的,加强皇权;

  其二,官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过失,立马就可以通过密折制度打小报告;

  其三,皇帝一般会优先御览密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下情,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其四,密折不仅是用来“告状”的,群臣有什么意见或是建议,都可以借此提出来,皇帝一般会比较重视。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皇权,也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发展;

  其五,密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呈,必须要皇帝信任你才行,因此很多人为了得到这个权利,就想方设法去讨好皇帝。这样一来,又是变相加强了君主专制。

image.png

  一开始,拥有上呈密折权利的人很少,首先就是宗室、异姓王公,其次为内阁、六部这样的中央官员系统,接着是地方督抚,再者是与清朝较为亲近的蒙古王公,最后就是深得皇帝信任的部分官员。

  康熙时期,密折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并不是很广,且皇帝信任的人也不多,因此拥有上呈权利的也就百余人。即使这样,密折呈上来的数量,康熙也来不及御览。而康熙又喜欢出巡,没办法他只能让其他人代替他看,后来觉得不妥,又取消这种形式。

  康熙信任不过大臣,在他无法及时御览密折的时候,便只能交给信任的儿子批阅。可是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时期爆发了九子夺嫡,于是连儿子也信不过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康熙只能坚持自己批阅,即使右手出现病患动不了,他也坚持用左手批阅,绝不假手于人。

  康熙时期已然如此,雍正即位后便更加严厉。那些拥有呈密折权利的官员,都有一个专门的密匣,密匣钥匙仅有两把,分别由皇帝和大臣本人保管。大臣写好密折,密匣直接送到皇帝面前,不通过其他渠道。皇帝看完批阅后,又直接还给上奏的人。

  而雍正朝的时候,拥有上密折权利的人,已经从原来的百余人,扩充至1200余人。要知道康熙之前要批阅密折,都已经力不从心了,如今数量可以说是成倍计算,可想而知雍正的工作量有多大。

  虽然数量庞大,但雍正仍然每份奏折都认真对待,看完还要用心朱批。比如有的官员废话太多,用了几张纸都说不到重点,而且还一折一封。雍正看后觉得非常浪费,便告诫臣子:“便三四折一封何妨”。再比如有人说了好消息,雍正就会非常开心批道:“朕大笑惊讶览之,朕笑的了不得”等等。

  密折制度的扩大,令足不出户的雍正,便可知天下事,就连有的官员前一天玩了叶子戏(一种古老的中国纸牌博戏)他都知道。历史上像雍正如此勤勉的皇帝,实在太少了。

  对比于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密折制度仍然能够起到加强皇权、约束百官的作用,却没有前两者那么血腥。当然,这种封建背景下的产物,必定会带有一定消极作用。

  比如某些官员被诬陷都不知为什么,那些拥有上密折权利的人,往往自恃高人一等。这种制度某些官员可以越级上奏,便导致上下级之间失去信任,不利于彼此间合作,也不利于政务的推行等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