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禁卫军中 为什么会有一直打虎的部队

  还不知道:清朝禁卫军的网友们,

  骁骑营、锐健营、善扑营、扩军营、前锋营、步军营、神机营、虎枪营是清朝皇家的八支禁卫军。其中虎枪营设立于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员额约六百人。

image.png

  虎枪营的任务是在皇帝狩猎行围时担任贴身侍卫。搜索猎物时,他们列队持枪走在皇帝前面;如果老虎逃跑他们就要追踪寻山,将老虎猎获后献给皇帝;皇帝扎营时,他们就要在周边警戒,以防虎豹袭击。

  虎枪营的设立与雅克萨战役有关,当时正在部署对俄作战的康熙帝甚深知罗刹凶猛力大,而且火器精利,要战胜他们殊为不易,所以亟需鼓舞士气,激发将士的斗志。此时,深知皇帝心意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进献了四十名擅长捕杀老虎的勇士。康熙非常高兴,当即传旨,将四十名勇士全部编入上三旗,充做禁卫军,并以此为基础成立虎枪营,兵源从八旗、前锋、扩军和火器等禁卫军中挑选,所以虎枪营可谓军中之军,是皇帝身边最勇猛精悍的部队。虎枪营的统帅称为总统,由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等爵显位尊的顶级高官担任,所以这支部队的规格极高,能进入虎枪营是极大的荣誉,康熙就是要以这种荣誉感来激励全军。

  满人素有打虎传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他们,常年在大森林中讨生活,但森林也是老虎的领地,一旦遭遇虎,就是九死一生。满人对老虎充满敬畏,却也不会束手待毙,他们选择奋起搏斗,能打死老虎的勇士,最受族人敬仰。

  在如今看来,仅凭冷兵器甚至徒手根本不可能在老虎的尖牙利爪下逃生,更遑论打死老虎了。可是古时候游猎民族的勇武是当代人难以想象的。满人在国渤海国时期就以善于打虎著称,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说,意为只要有三个渤海人就能打死一头老虎。

  在清朝中前期,满人中确实有很多打虎勇士,鳌拜就是个能徒手搏虎的猛人。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以“亲射虎”为傲,皇太极就以打虎著称。天聪二年二月,皇太极率领诸贝勒、群臣到盛京东北400里外的三洼行猎,皇太极射杀了五只老虎。《清太宗实录》记载了此次射猎:“辛丑,上还宫。是行也,上亲殪五虎,从臣皆惊服神勇。”

  这次射猎中还遇到了险情,当时皇太极单骑突前,一头老虎突然猛扑过来,离他20步左右的御前侍卫詹土谢图急忙弯弓射出一箭。老虎中箭后疯狂反扑,将詹土谢图扑到马下,张开血口朝他咽喉咬去。皇太极见状大喝一声直冲上前,惊走了老虎,詹土谢图得救。在《清太宗实录》的记载中,皇太极亲自射杀的老虎有14只。

image.png

  皇太极当了17年皇帝,每年都要打围,名为打猎,实则练兵,以此提高八旗兵的军事素养,演练战术战法,锤炼实战能力。围猎时,皇太极特别强调要严明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八旗行围时,采用分进合击,两翼迂回的大范围机动战术,这也是日后满清铁骑逐鹿中原时的主要作战模式。

  皇太极始终担心八旗子弟战斗意志消退,他曾对王公亲贵们抱怨:“今子弟遇行兵出猎,或说妻子有病,或说家中有事,多是托词。不思勇往奋发,而惟耽恋室家,偷安习玩,国势能无衰乎?”正是出于这种担忧,皇太极以九五至尊,亲自上阵驰马扬弓,督促八旗子弟参加狩猎。

  这种“尚武、好勇”的作风在皇太极身后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到了康熙时期,狩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形成制度。康熙二十年后,每年在木兰围场举行的“木兰秋狝”,成为一项军事和政治典礼。皇帝通过行围活动,检阅八旗的装备和精神状态,以及平时的训练水平,促使八旗官兵保持骁勇善战的骑射传统和刻苦坚忍的本色,抵制淫靡习气,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image.png

  围猎中,最扣人心弦的,就是打虎,这是对虎枪营中每个勇士的检验。虎枪营打虎,不能用火枪远距离射击,甚至不用弓箭,而是用虎枪与老虎当面对决。虎枪的枪头为铁质,前锐后锋,中起脊,内有多面血槽,这种长枪的特点是枪头底边两侧横系两个鹿角,目的是阻挡被刺中的老虎前扑,虎枪以白蜡杆为枪杆,但枪头的铁套比一般的长枪要长得多,这是为了防止老虎咬断枪杆,这种搏斗极为凶险,经常出现死伤。

  康熙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打虎皇帝,《清官遗闻》中康熙自述:“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他的宠臣高士奇在康熙二十二年春二月曾随驾西巡五台山,写下《扈从东巡日录》,记录了康熙皇帝射虎之事:“辛丑,出山海关。……是日行围桦皮山,皇上亲射三虎,皇太子年甫九龄,引弓跃马驰骤山谷间,矢无虚发。见一虎,射之,立毙。万人仰瞻,莫不震颂。自此,每合围时射虎甚多,不能尽纪。”

  《康熙实录》也记载,乙亥日,康熙听说有老百姓被老虎咬伤的事,就亲自到南山去打猎,捕杀两只大老虎和一只小老虎,当地从此就再也没有虎害了。辛丑日,康熙出了山海关,举行围猎,用箭射杀了两只老虎。丙午日,康熙举行围猎,用箭射杀了两只老虎。丁巳日,康熙从盛京到永陵祭祖,然后举行围猎,用箭射杀了一只老虎。戊午日,康熙举行围猎,亲手用箭射杀了3只老虎。

image.png

  康熙还严格督责虎枪营加强训练,强调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获得过人胆魄,提高骑射本领。康熙对自己的骑射功夫感到自豪,并认为这是他苦练得来的,他对虎枪兵们说:“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

  乾隆十二岁时就随同祖父在木兰行围,他参加在避暑山庄会举办的阅射活动时,连中五箭,康熙大为褒奖,当即赐黄马褂。

  乾隆继位后,对秋狝大典极为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举行的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

  乾隆时期,八旗官兵贪图安乐,疏于弓马的现象已经很严重了,乾隆对此忧心忡忡,他强调要“力挽流习复我满洲淳朴之风”,严令八旗各级将领紧抓军事训练,要求“严加督课,务令勤学骑射”。而在没有战争的时期,围猎是使八旗官兵保持高昂斗志和军事技能最有效的办法。乾隆为此发下上喻:“著交各该管大臣官员等,务须悉心训练兵丁以马步骑射围猎之法。兵丁等亦应各加奋勉。留心习学马上技艺。耐受劳苦。”

  乾隆自己也身体力行,每次围猎,他都跃马弯弓,亲自射虎,为八旗做出表率。在乾隆二十二年的秋狝中,乾隆在木兰围场力射数虎,并创下“一箭双鹿”、“一枪中两虎”的奇迹,被传为佳话。为了做到“讵与汉将思争勇,历艰祖训期无愧”,乾隆还亲自下场,与虎枪营一起用虎枪与老虎当面对决,并让在场的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画下了著名的《乾隆刺虎图轴》。

image.png

  清朝前期不仅举行秋狝,春天还要举行殪虎之典,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初二,83岁的乾隆来到南海子,兴致勃勃地登上高耸的晾鹰台,观看虎枪营殪虎,并乘兴题诗。那天虎枪勇士们共殪“二虎一熊”。

  然而乾隆晚年,虎枪营展现的神勇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到了嘉庆时期,清朝国势已衰,八旗也不复昔日之勇。嘉庆虽然秉承祖制,依然举行木兰秋狝,可是往日围场上那种旌旗烈烈、号角争鸣,野兽狼奔豕突,勇士万骑席卷的景象再也没有了。八旗兵打猎时一味依赖火枪,骑射能力大不如前。《清实录》记载,嘉庆在观看围猎后非常不满,他说:“满洲行猎旧制专用弓箭,虽闲用鸟枪,并非置弓箭于不用。今该处官兵用鸟枪者甚多,可见佩带弓箭捕牲者甚属寥寥。若不实力整饬,相沿日久,必致不习弓箭,废弃满洲本业矣!”

  当时有些八旗子弟自己已经不能驰马射猎了,于是花钱雇人替他们打围,嘉庆知道后大为恼怒,下旨严查。

  那时,虎枪营也早已失去了祖辈的神勇,打虎时,不敢使用弓箭,只敢用火枪远远地射击,更不要说用虎枪直接对抗猛虎了。因为射虎必须用强弓,清初时,皇太极统帅的满蒙八旗可以使用120斤拉力的强弓,到了康熙乾隆时间也能使用90斤硬弓,可到了嘉庆年间,八旗兵只能用20-30斤的弓,射程近,威力弱,只能打兔子,射鹿都勉强,更别说射老虎了。

  对此,嘉庆在上喻中哀叹:围猎本来就是用来训练八旗子弟技能的。满洲八旗骑马射箭本来是他们的专长,我们祖先就是以打猎为生的。现在吉林黑龙江的军士在围猎的时候,还能在马上射中野兽,盛京的军士就不行了,听说他们竟然雇炮手用枪枝打猎。捕杀老虎的时候也不敢用虎枪去刺杀,只好用鸟枪远远地打,远不如祖先的勇武。他曾多次下旨要求大臣督查训练,不要用鸟枪打猎,应当射箭,不应当雇佣民人打猎,应当自己动手。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清朝的国力和八旗的勇气不断滑落,道光帝继位后,木兰秋狝制度被废除了。

  曾经骁勇无比的虎枪营没落了,他们失去了勇气,丢掉了康熙赋予他们的荣耀和使命,与这些一起消失的还有清朝的国运。当殪虎勇士消失在历史中时,比老虎更凶猛的洋人来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