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宗亲的远近该如何区分?与腰带颜色有关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的皇室有一个特殊服饰规定,根据腰带判断皇室宗亲的远近,腰带的颜色有三种:黄色腰带(有明黄、杏黄之分)、红色腰带、紫色腰带,简称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规定,皇室宗亲佩戴黄色的腰带,皇帝佩戴明黄腰带,宗室佩戴杏黄色腰带,皇室也要进行区分。
佩戴杏黄色腰带的人规定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世子孙,称之为“大宗”,为宗亲(皇室宗亲)。这一部分人的宗籍归宗人府管理,录入宗人府玉牒黄卷。佩戴红色腰带的人规定为清景祖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兄弟六人的子孙,同时“觉罗”姓氏中的远支也有这种资格,称作“觉罗”。这一部分也归于宗人府管理,录入宗人府玉牒红卷。佩戴紫色腰带的人是比较尴尬的一部分人,在清朝皇室内斗中或者因为犯罪有相当一部分人被革去佩戴“红带子”资格,逐渐沦为和普通旗人一样。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在选秀的时候将革去红带子的犯罪宗室的后代选入宫中,这样就等于近亲结婚了,于是将被革去佩戴“红带子”的人重新录入宗人府宗籍,附在玉牒红卷之后,可以佩戴“紫色的腰带”,待遇向“觉罗”中佩戴红带子的人看齐。
以上佩戴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的人不允许其后世子女参加清朝皇室的“选秀”,血缘关系太近了。其实在清朝历史中也有被赏赐佩戴“紫色腰带”的先例,这些在籍贯中会表明,可以参加清朝皇室的“选秀”。
此外,黄色、红色、紫色腰带和这几种颜色的服饰民间是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的,除非皇帝等赏赐了“黄马褂”或者其他尊贵的赏赐才可以使用。
佩戴“红带子”的“觉罗”享有诸多的经济、司法等特殊权力,待遇自然比佩戴杏黄色的“宗亲”要差一些,他(她)们不能被封为为“宗亲”们特殊规定的爵位,只能按照“民爵”封赏。
清朝宗亲仅男性爵位就有十二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是指排在前六的皇室宗亲爵位可以享受八种待遇,如下: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不入八分及其以下的爵位不可以使用这些待遇了,不配置太监服侍了。
佩戴红带子的“觉罗”和普通大臣的封爵是一模一样的,待遇不尽相同。
佩戴红带子的人封爵共有27个等级。
清朝对皇室人员(包含佩戴黄带子和红带子的宗亲)的封爵实行第次降爵制度,每隔一代降爵一级,譬如祖上是亲王,儿子就降为郡王,孙子就降为贝勒,依此类推。只有12位“铁帽子王”的继承爵位的后代可以不降低爵位,其他人员依次降爵。还有一些不列入等级的闲散爵位,闲散公年薪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爵位205两等,比列入爵位的公侯伯子男爵位要少不少的。
到了清中期之后,很多皇室的“宗亲”(佩黄带子)和“觉罗”(配红带子)就已经没有爵位,已经降到了恩骑尉(正七品)以下。这些人没有爵位也就等于没有了收入,如果清朝皇室不管这些穷亲属,他们会沦落街头,丢的全是清朝皇室的脸面,于是清朝皇室又有了新的规定。这些没有爵位的黄带子、红带子分别被称作“闲散宗室”、“闲散觉罗”,清朝皇室决定给这些人最低生活保障,称作“养赡银”。
“养赡银”具体的规定是这样的:佩戴黄带子的闲散宗室,男性10——20岁之间,每年24两银子,20岁之后,每年36两银子,给米四十斛二斗(清朝一斛约合130斤),约合现在5250斤左右;佩戴红带子的闲散觉罗,20岁之后,每年24两银子,给米二十一斛二斗,约合现在2780斤左右。闲散宗室在北京生活,一个男性的生活保障可以赡养十几口之家;闲散觉罗一个男性的生活保障则可以赡养5——6口之家。
清朝后期之后,清王朝的财政十分紧张,到处节省钱粮,闲散宗室、闲散觉罗的养赡银也大幅缩水,很多人生活无以为继,变成了平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下令,旗人可以和汉人通婚,很多只属于满人的官位向汉人敞开,如将军、都统等,废除了满人不从事农业生产等的特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