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
清朝皇帝偏爱“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清朝时期,北方乡间文人们,有一句话叫做:“夏天不进京”。
因为夏季北京城比乡间热得多。
乡间墙矮、院宽,加上树木多,自然是通风凉爽。
而北京城有四圈套着的围墙:外城墙、内城墙,再往内是皇城,皇城内是紫禁城,紫禁城内还有内皇城!
一道城墙已经窝风,何况四道?
密不透风的内皇城就好像一个蒸笼,根本住不得人。
清朝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一带,气候凉爽。
定鼎北京之后,难以适应这里的天气。
所以,康熙开始在北京郊区选取通风凉爽之地建园避暑。
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大致相当于现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范围,再往外都属于京郊。
康熙在京郊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园林,其中包括有名的圆明园。
于是,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就流行“驻园”。
据《清史稿》记载,皇帝驻园一般七八个月,甚至有的每年驻园十个月以上。
可是北京的夏季也就三个月左右,皇帝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清朝各种礼节、规矩最繁琐、最不人性化,身为皇帝尤为应该遵守“祖宗礼法”。
可这样祖宗规矩常常压得人透不过气。
比如用膳,皇帝每餐按规定必须有108道菜。
其中鸡肉多少、鸭肉多少、豆腐几块、鸡蛋几个等等,甚至葱姜蒜各多少都有规定。
我们经常看清宫剧里,皇帝一时兴起就去哪个妃子宫里吃小厨房。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按照礼制,皇帝和后妃见面、吃饭都有非常严格的规矩。
就拿皇帝和太后一起吃饭来说,皇帝刚就坐,就得向太后叩一个头;敬一杯酒又得叩一个头;太后吃头一个大菜,皇帝还得叩一个头……
整个过程已经没有吃饭的样子了。
皇后和皇帝一起吃饭,情形也大致如此,而妃子和皇帝一起吃饭,礼仪规矩比这还要重很多。
所以皇帝基本上是独自用膳,除非大型庆祝活动,平时基本不可能与人共餐。
而“驻园”情况就不同了,它属于行路性质,园林称作“行在”或称“行所在”。
如《晋书·忠义传·嵇绍》记载:“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行在”是指,皇帝出京时的住所,意为行路所在之处。
住“行在”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凡事不需要宫中那么大的排场,皇帝和后妃也不用如住宫里一般拘束。
比如皇帝每餐饭不必非有108道菜,还可以让几个妃子陪着用膳,而且吃饭的时候也不必不停“叩头”。
除了用膳,皇帝和大臣议事也轻松很多,不必如早朝那般充满仪式感,皇帝也不用和坐大殿一样“正襟危坐”。
比较自由不受拘束,也成为皇帝愿意驻园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么来看,清朝的“祖宗礼法”确实严酷到“恐怖”的程度。
这一点,连九五至尊的皇帝都感到害怕。
可他却还要死守这些迂腐、缺乏人性的规矩,实在是可悲。
而皇帝们在京郊建造的各种园林,现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人们欣赏着湖光山色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