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基本都可圈可点 清朝衰败为什么那么快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皇帝,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清朝皇帝的确都是很有些东西的,除了两位傀儡皇帝与一位末代皇帝,其他帝王或多或少有些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从1840年开始,主权便不完整,国土便开始“沦丧”,这让我们很容易直观的感受到这是一个“短命王朝”,实则不然。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又牢牢把持政局长达72年,甚至在慈禧前期还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兴办洋务、广开科举、奖励农桑、鼓励耕织,清王朝像是有活了过来
。满清入主中原国祚268年,从创始人努尔哈赤算起国祚296年。也就是说,大清帝国是一个活跃了将近三百年的少数民族王朝,这并不短,对于封建王朝来讲已经是很长了。就大一统政权的268年来讲,也并不显得短促。
不仅如此,满清王朝得益于其独特的“立储立贤”观念,使得十二位帝王之中,有庸主却少昏君,这是非常客观的评价,并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那么问题来了,皇帝的质量普遍可以,但为什么满清一瞬间就衰弱下去了呢?
大环境:西方工业经济崛起!
说出来部分看官有些不太相信,在1840年之前,中国GDP世界第一,而且中国的经济世界霸主是逐渐衰落的,并不是英国一蹴而就的蹦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具体总量超越时间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1840年之后。
邓小平总理在南寻时期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已经穷了一千年,不能再穷下去了!”
这里的穷了一千年是指中国从宋朝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个人收入超过宋朝时期的水平。的确,史学界早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接近藏富于民的社会。其实何止是封建王朝,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均收入都不见得不宋朝高。
工业国家的经济超越是从工业革命后开始的。这个超越分为两部分:人均国民收入、国民经济总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的超越在工业革命之后就开始进行了。英国的大工业生产极大的提高的生产效率,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生产力的差距拉开了人均收入的差距。
但是,人均收入的逐渐差距并没有瞬间使得英国超过大清的经济总量,原因是人口基数非常大,人口规模是英国十几倍,总量非常可观,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为了弥补贸易顺差而大肆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贸易顺差成为了贸易逆差。这个局面是必然的,此时此刻的中国早已经不是“天朝上国”,而是一头沉睡的大象,在新型工业经济的冲击之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是必然的结果,而且速度惊人。
死观念:缝缝补补不愿革新!
如果说英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大清的没落是肯定的,但是大清王朝并没有奋起直追,而是自我麻痹。举个例子,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后便深刻认识到自身与欧美列强的差距,从而开始了明治维新,抓住时机,用50年的时间跃居成为亚洲强国,也是亚洲唯一强国。
反观清王朝,《南京条约》的签订的确使得清王朝一阵惊悚,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输掉。但是,惊悚过后便是安逸。统治者们一直在想:“只要不危及统治,什么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后期的满清缝缝补补,却并没有放开改革的力度。
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真隔阂:民族压迫缺乏创造!
中华民族本来是极具创新力度的民族,但是在满清时期,说有的创造力都被抑制了。
首先是民族不平等,崇满抑汉。其实何止是抑制汉族,除了本着“满汉和亲”共存的蒙古族,其他民族都是“低等民族”。满清入关之后,八旗子弟失去了用武之地,便是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至此,统治阶层的集体创造力趋于低迷。
到康熙时期,因为康熙本人的帝王风采,开始重用汉臣,并且在中国疆域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雍正继承的康熙的用人政策,继续重用汉臣,经济开始腾飞;乾隆时期,贯彻落实了雍正的部分新政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翻三番,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被重用的其他民族总是少数,大权完全掌握在满族手中。在满清时期,朝会结束之后还会召开“王会”,也就是贵族会议,至于朝会的决策,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绝对建议权在满族皇贵手中,其他人往后稍稍。
另外是文字狱、八股文等一系列的文化钳制手段,使得中华民族思想愈发闭塞,创新力度越发被束缚。纵使有些新的能量破土而出,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
结束语:在以上三点为前提之下,纵使皇帝如何有能力、如何勤政,得到的回报绝对不大。就如同一个有能力且有抱负并且投入实践的人努力错了方向,墨守成规且南辕北辙,那又有什么大的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