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被革职流放后一般是什么结局?

  很多人认为,古时候官员被革职流放到边远地区后,结局一定非常惨。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不一定。今天夜读史书就来跟大家聊聊清朝官员被革职流放后的那点事。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清朝时期,官员被革职流放是很常见的惩罚措施。这些被流放的官员中既有鱼肉百姓、腐化堕落的贪官污吏;也有直言进谏,触怒龙颜的刚正大臣;还有替朝廷背“黑锅”的贤臣良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官员被革职流放后,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流放地,路途上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是在抵达目的地后,流放官员的苦难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理论上说,这些人失去了官位和权势,而且还是戴罪之身,地位比普通老百姓还不如。可事实上,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会得到流放地官员(基本上是旗人)的礼遇。

  革职官员被流放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在流放地的社会地位。比如林则徐被流放是为“鸦片战争”失败“背黑锅”,而且林则徐被革职前是朝廷封疆大吏,所以当他流放到新疆伊犁后,得到当地官员的最高礼遇,伊犁将军(正一品)待他为座上宾,那些中下级别官员甚至连想去巴结的资格都没有。但如果官员是因为腐化堕落被流放的,那待遇就要差很多了。若是能被当地官员聘为西席,给他们的孩子授课,那就算是有不错的归宿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前者受人尊敬,后者受人鄙视外,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为朝廷“背黑锅”的官员虽然被放逐,但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仍在,只要皇帝一道诏书,他们随时都有会被重新起用。所以在他们落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万一将来流放官员能咸鱼翻身,自然也会投桃报李。而那些因腐化堕落遭流放的官员重新翻身的机会就很渺茫了,因此也就没有前者那么受人重视了。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封建时代的中国文化人普遍看不起商人,但在边远的流放地,最成功的商人却往往就是那些失意的流放官员。他们在视野、格局方面都远远胜过普通商贩,而这些边远地区又往往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因此在他们失去官员身份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商业领域,结果往往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当然,也不是所有被革职流放的清朝官员都会有好结局,这主要取决于皇帝对他们有没有增加附带处罚。如果是仅仅是革职流放,那基本都还能得到不错的待遇,因为再不济这些被流放官员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在偏远地区属于极度稀缺的人才,所以混后饭吃绝不成问题。但如果是有附带处罚,比如令人闻之色变的“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余生基本就可以算是暗无天日了,不过遭受这类处罚的官员人数很少。

  因此,清朝官员被革职流放后,大多数人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悲剧。尤其是那些原本位高权重的朝廷要员,只要所犯的错误不是罪大恶极,那么他们有很大概率会被重新起用。而那些被朝廷遗忘的中小级别流放官员,靠着自己过去的学识和经历,往往也能在流放地混得风生水起。只有极少数遭受重罚的流放官员,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