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亡了一百多年时间了 清史为什么还没有修编完成

  你真的了解清史修编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北洋政府曾修缮过清史稿,但是后期经费减少,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部分存疑导致清史稿一直没有完成。

  1914年清史稿开始修编

  公元1636年成立,1912年陨落的清朝,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共有12个皇帝,而统治者是满洲的爱新觉罗氏。

  清朝的崛起以及中间的兴盛状态自不用多说,但在满清后期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人物当权在一定程度上给清帝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赔款割地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在清朝损失了诸多土地以及民心。

image.png

  但无论如何,即便清朝做的再差或者中间阶段以及最后阶段做的再不好,也无法否认清朝带来的贡献。就如同一个硬币一样,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朝的存在帮助专制主义推向最巅峰同时,清朝的前期商业和农业空前发达,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密集的商业城市,而且各种各样的商邦也都出现,人口在原有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突破,达到了4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10亿人的一半左右。

  在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期又签订了中俄秘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在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之下,清王朝的民心也就彻底散了,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大清王朝带来了致命一击。

  在1912年1月1日的时候,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正式成立。而在2月12日,时隔一个多月,袁世凯迫使溥仪皇帝直接宣布退位诏书,将权力全权托付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算是正式灭亡,按照之前的历史约定,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灭亡之后,都会有下一个朝代的接替者直接给上一个朝代编写资料。

  我们称之为对应的稿件,比如唐宋元明清,我们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看,明朝灭亡的时候,清朝就会自发的去给明朝的人编写稿件。当然,相对而言,清朝给明朝编写的稿件可能有更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斗争在其中有所拿捏。

image.png

  纵观整个历史朝代,其实宋朝尤其是南宋的对应记录更为准确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元朝在编撰前朝的历史记录的时候,没有动这些歪心思,往往是有什么就记载什么,有什么就记录什么。

  没有动歪心思的背景之下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而言南北宋给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准确、更加明朗一些,当然这是后话。目前来看清朝已经灭亡了,那就得抓紧时间给清朝修建清史稿了。

  事实上,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是这样想的,在1914年的3月份,北洋政府直接宣布成立了清史馆,也就是在时隔两年之后便开始了对清朝历史的一次编修工作。

  赵尔巽的历经磨难

  上回咱们讲到1914年3月份的时候,北洋政府成立了清史馆,而真正从事清史馆工作的人正是赵尔巽,赵尔巽出生于公元1844年,死亡于公元1927年,相对而言他所带来的声望也好还是所做出来的贡献也好,都是无法忽视的。

image.png

  在公元1874年也就是同治13年的时候,赵尔巽就已经进士及第,与此同时在翰林院当编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期编写清史稿奠定了基础和伏笔。在不久之后,赵尔巽
步步高升,先后担任布政使,湖南巡抚,天津将军以及四川总督等职位,而在先公元1911年大清朝灭亡的前一年,担任东三省的总督。

  作为清朝的臣子,赵尔巽自然对清朝的历史、对于清朝的文化,甚至一些潜规则、暗规则也算是相当了解的人了。与此同时,作为前朝遗老赵尔巽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不愿意帮助北洋军阀工作的。

  毕竟赵尔巽本身就是前朝元老,让一个前朝元老来写前朝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些伤感。但不久之后有人劝说赵尔巽修建清史稿对你来说前途无量,功德无量,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身为旗人你应该担当下去,在多方的劝说之下,赵尔巽终于接受了这项任命,并且积极筹备清史稿。

image.png

  清史稿的巅峰时刻

  清史稿在编修的过程当中,从最开始到中间时刻几乎都处在巅峰时刻,赵尔巽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了能够让清史稿显得更加严谨,先后邀请了86位全国著名的专家来到了清史馆工作,而且这一工作就是很多年。

  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这些人通通都是由一个人邀请来的。这个人就是赵尔巽,赵尔巽最开始的时候不愿意为清朝修建清史稿?是因为他认为清朝对自己有恩。

  换句话来说,此时的赵尔巽以及赵尔巽邀请来的那一部分人都可以称之为对于清朝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仍然认为清朝抚育了他们。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只会导致一个情况发生,那就是赵尔巽以及赵尔巽邀请来的这些人在编写清史稿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不客观或者不公正的情况,也可能会存在一部分
弊端和弊政。

image.png

  但无论如何,最开始的清史稿编修是非常顺利的,毕竟北洋军阀最开始的大力支持,以及当时的经费源源不断地运输过来给赵尔巽很大的资助,而赵尔巽本人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这种情况之下更愿意全心全意的去修建清史稿。

  张勋复辟带来的影响

  出生于1854年,死亡于1923年的张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原因无他,只因为他的能量太过于庞大了。

  在清朝灭亡之后,张勋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直接禁止部队剪辫子,这件事情对于当时而言,这可谓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袁世凯。不久之后甚至出兵讨伐袁世凯,而出兵讨伐袁世凯的时间是在1913年。

  在此之前,北洋军阀仍然掌握着主动权,对于张勋而言,所带来的辐射和影响力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庞大。但是1917年发生了改变,因为此时张勋率领部队直接进入了北京。

  根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在当年的7月1日,张勋直接和康有为拥护溥仪复辟,但是好日子不长,12日的时候就直接被段祺瑞的部队击败,不久之后逃到了荷兰驻华公使馆,在不久之后病死于天津。

image.png

  好了,原本清史稿正在有条不紊的维修过程当中,张勋突然折腾一趟,并且还跑到了北京城,那指望着清史馆能够继续运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在这个情况的前提背景下,
清史稿的编修工作不得已停顿下来。

  不久之后,清史馆继续开张,继续开始编修,毕竟相对而言清朝已经没有了逆水翻盘的机会。但是因为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发生:

  那就是清史稿的编纂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资金需要大打折扣,而当时部分编修工作人员所领到的工资和之前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工资不高,一部分人就已经没有了心情,甚至还出现一部分混吃等死,天天在清史稿工作,但是根本没有任何任务进度的人出现。

  不久之后,清史馆的编修工作人员数量更是大幅度减少,甚至就剩下了十几个人。

image.png

  而此时的赵尔巽迫切的希望抓紧时间把清史稿发表出去,因为只有清史稿发表出去才能够赚取部分钱财。这一部分钱才可以补贴拖欠的薪水,但是在这之中又遭到了其他人的阻拦,原因很简单,在上文我们就已经讲到了,这个赵尔巽本身就有一点问题。

  再加上赵尔巽可能编写清史稿当中存在的部分疏漏,一部分人认为如果这个清史稿发表出去的话,可能会被人笑掉大牙,更有可能会带来某些不准确的思路或者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清史稿算是被彻底耽搁下来了。

  清史稿的未来之路

  而当清史稿正式完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早已经风云突变,之前的北洋政府早已经没了踪影,紧随其后的是国民政府对于清史稿的看法可能要更加微妙。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清史稿对于之前的清朝的统治太过于歌功颂德了,或者太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观了,在此背景前提之下,清史稿只能无限度延期。

image.png

  这件事情直到2001年的时候发生了转机,当时一部分历史学家表示希望能够再一次编修清史,不久之后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预估在不久的将来,清史将会和大家见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