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罪人真的是慈禧太后吗 应该是这个十全老人才对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罪人,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法国作家莫里哀曾经说过:“恶人也许会死去,但恶意却永远不会绝迹”,因为只要有人在,这个社会就必定存有高低贵贱的区分、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职业与各不相同的心理偏见,而这些怀有恶意的心理动机将披着坦率的外表暗伤中的,从而让施虐者在比较中获取快乐与平衡。
就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红颜祸水”、“商女不知亡国恨”,却很少有人去讨伐抨击皇帝的昏庸与无能,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来自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恶意与偏见。
作为儒道思想的秉持大国,从一开始便就用“三从四德”、“四书五经”来约束着女性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体夫婿、孝公婆”,僭越本分的事情理应一概不做,如有违背,则大逆不道、视为异类。
所以,这样的恶意与偏见随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化为糟粕,深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自此,男尊女卑的准则成为了统治者掩饰自己罪行的坚固后盾、成为了无能与欲望的最好借口。
所以无论是周幽王与褒姒的“烽火戏诸侯”,还是妲己与纣王的祸国殃民,又或是杨玉环与李隆基的“倾城之恋”,昏聩的君王身边总有一个惊世骇俗的美女相伴,而这却在史学家的笔下成为了王朝覆灭的最重要原因,听起来如此可笑。
就如同每朵花都有凋谢的一天,每个王朝也有它覆灭的终点,而清朝作为距离中国成立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命运却同样与一个女人紧紧捆绑。
草原之狼,逐鹿中原
随着吴三桂献关投降、李自成军队溃败四散,大清的旗帜最终高临紫禁城,宣告新时代的开幕,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人主导的国家政权。
他的领导者努尔哈赤来自于遥远的蒙古,在那个草长莺飞的广阔天地里,蒙古人民每日骑马游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仿佛驰骋肆意的他们便就是“草原之狼”,是天生的王者。
狼的领地意识很强,喜欢主动出击、追踪猎物,他们也很狡猾,喜欢诱敌深入、群起攻之。而当时积贫积弱的明朝便就是这群“狼”的猎物。
当时明朝因受天灾影响,众多地区洪水不断,百姓们粮食收成不好、军队的军饷与军粮供应也都不足,这导致了社会矛盾不断、积怨已久,这才有了后面李自成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
此外,明朝政府花了大量心力与财力去处理党派之争,灭杀东林党人,这样的举措无疑加大了社会的恶性舆论并导致明朝的快速灭亡。
所以,清楚弱肉强食规则的草原人自然不甘心呆在贫瘠偏远的蒙古,于是努尔哈赤集结了草原一众勇士,号称“八旗军”,向中原进发。
由于草原子弟的身姿魁梧并且肌肉发达,所以与中原士兵交战,他们更占优势,因此一路上他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直达明朝朝腹地紫禁城。
而当时明朝的主力军队正和李自成的农民军相争斗,并且已然消耗殆尽,但就在这改天换日的重要关头,气势汹汹、骁勇善战的“八旗军”来了。努尔哈赤收买了吴三桂,成功入山海关,并凭借自己精良的战备以及充足的粮草打退了苦苦熬战的农民军,并给予羸弱明朝致命一击。
可以说八旗军的胜利,不单单是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同样也夹杂着一丝幸运的成分,借农民军之力,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拥了这锦绣河山。
末世奢靡,后世谴责
事实上,清朝的前期还是非常强大的,在贸易方面,明朝残有的船队舰队帮助清朝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丝绸之路的延伸与发展也让西方充分向往这片神秘的东方古国。
而在政治方面,皇太极、康熙、雍正等人都非常励精图治,大力发展贸易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思想与军事战备的研发,正因如此,大清迎来了“康乾盛世。”
但是随后由于清朝过度的中央集权化、封建自闭性,以及腐败贪婪的官僚作风,国内国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动荡,最终导致灭亡。
而当时担任大清末代皇帝的,便就是宣统帝溥仪,但他并不掌握实权,大清真正的权利与命脉都掌握在一个叫慈禧的女人手中,她是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贵为太后的她可以说是权势最大的女人,同时她还垂帘听政、参与政变,风头权谋一时无两。
但是慈禧尽管身居高位,却仍改不了自己好大喜功、富贵虚荣的性格,“举天下以奉一人”,说的就是慈禧,形容的是她一个人的日常开销巨大,足以轻松与军费匹敌,也因此,漫漫历史长河中,慈禧仅凭“奢靡”二字就稳占一席之地。
而最令后世愤怒的原因,并不是慈禧的日常作风,而是她丧权辱国、崇洋媚外的做法,为了维系满清的统治,她不顾四万万中国民众的反对、不顾中国主权的丧失,同意并决定与外国人签订条约。
或许正是因为慈禧的德不配位与奢靡作风,导致了后世人对她的巨大恶意与误解,甚至将她的行为作风与清朝覆灭的结局相关联,遭后世唾弃。
罪应更名,固步自封
但在后世也有一批理性的学者作出了相反的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慈禧,清朝或许会加速灭绝。
他们认为慈禧为了保住大清江山,首次打破了朝廷不用汉臣的规矩,这才引入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一系列人才,这才为后面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回民起义埋下了重要铺垫。
同时李鸿章等人领导创办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购置先进的军事武器装备,增强了战斗能力,还提高了日常用品的产出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即使慈禧功不抵过,她的这些努力与功劳也都一定程度上挽救延长了大清的寿命,所以与其说慈禧是大清的葬送者,更不如说她是一个格局甚小的大女子主义,满眼唯有皇位与满清,却没有四万万中国民众与华夏大地。
相比之下,真正将清朝一步步带入黑暗,并将它推入万劫不复深渊的更应是这位人人皆知的皇帝——乾隆。
其实从乾隆的私人作风,我们便可以发现乾隆是一个非常喜好“大”的皇帝,他喜欢大的字画、大的花瓶、大的油彩、大的青花瓷,而这些无一不证明了乾隆喜好浮华、好大喜功的特质。
同样地,作为皇帝,乾隆也将他的私人作风带到了政治做派之中,他的大心思、大喜好导致了他自我内心的膨胀以及眼界格局的缩小。
首先乾隆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集中以及思想控制的巩固,制定了严厉的“文字狱”,说话与著作之中都不得谈及政治敏感的词汇,否则将会引火烧身。
这样的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造成了社会恐怖、文化凋敝,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最终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乾隆还进一步严格制定规范了八股文,要求以儒家四书为内容进行议论,并且要求字句对仗、言辞工整,而这样极为局限的文章要求也进一步固化了读书人的思想内涵与表达方式,最终陷入桎梏与模仿,失去自己的思考与特色。
除了对于思想观念上的控制,乾隆更是限制了经济贸易的来往发展,由于先皇帝康熙开辟的“康乾盛世”导致他自身妄自尊大,甚至建立起天朝上国的美梦,于是他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文化经济的贸易交流,同时也极力减少对外通商口岸的数量。
表面上美其名曰为了防止塞外流寇的侵扰,实则是固步自封的孤立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不单单导致中国经济的下滑流失,也让中国变成了隔绝于世界的孤岛,当世界其他国家都依然发展出先进的科技与坚强力炮之时,中国却仍然在使用落后的土枪土炮;当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合作共赢之时,中国却依然沉浸于自己自足的大国美梦,最终落后于世界、遗忘于世界。
所以与其说是慈禧导致了清朝最后的覆灭,更不如说是乾隆帝固步自封的咎由自取。
小结: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国内循环指的是国家内部的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砥砺,国外循环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互相促进以及合作,在我看来,二者相依相存,互不分离。
只有发展好国内循环,才可以保证人民基本的衣穿住行与生活,而发展国外循环则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影响力以及大国形象,同时也可以在互帮互助间交换彼此的技术与文化,实现国家的共赢。
所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同时也离不开学习与合作,或许唯有开眼看世界,才能让世界看到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