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等分别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各部门一把手之称呼基本上都是在职务后增加一个“台”字,例如制台、抚台、潘台、臬台、学台、府台、道台、府台等。“台”即为尊号,并非官方正式命名。但能够以“台”为尊的各级官员都是实权人物,能对各自管辖区内事务说了算。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古之地方官员,在衙门内办公时,一把手的办公位置略高于属下各级官员,因此各级下属亦自觉地称呼一把手为“台”。但制台、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府台虽然都是各级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但相同的官职其官衔品级却不同。

  一,制台

  制台,是清朝总督的尊称。因为有直接管理军队的职权,因此,也有下属官员直接尊称他们为制军、大帅的。

  总督一职,从明代开始设置。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属于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

  到清代的时候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总督地方最高长官,有的管辖一个省,有的管辖二到三个省。总理军、民要政,一般情况下为正二品官。如果是加兵部尚书衔,便是从一品。因此,总督一般是从一品到正二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清朝定例。

  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运事务。

  在官场中,一般说的总督,是指管理一省或几省大权的官员,通称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最早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后来,布政使、按察使成为总督的下属官员。

  在清朝地方长官里,总督(制台)是很大的官职,而且全国只有九个总督。比如清朝的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过去说的封疆大吏,一般就是指制台(总督),类似于唐宋时的节度使。不过宋朝节度使,慢慢成了虚衔。

  二,抚台

  抚台,是巡抚的尊称。

  由于有很多文学作品反映清朝的官场情况,受其影响,现在大多数人或许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

  其实不然,“巡抚”之名,早在南北朝的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南北朝时,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情况。

  到了唐代,正式设立巡抚为职官,并改巡抚为“巡抚使”。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不过,在唐代只有三个人担任过巡抚使。到了宋代,巡抚使制度日趋发展,“巡抚”一词开始常常见诸于史籍,为明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巡抚,就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若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三,臬台

  提刑按察使的代称、尊称。唐初仿照汉朝的刺史制设立按察使。按察使的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清朝时,这个官职已经固定了下来,就是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比藩台(布政使)低一级,正三品,是总督、巡抚的下属官员,由巡抚任命。

  四,藩台

  布政使的代称、尊称。相当于各省巡抚的副职,犹如后来的副省长。

  明朝时,藩台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明初,沿袭元朝制度,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后来,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比布政使职位高。

  清朝时,正式把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下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考核、任免。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从二品,由巡抚任命。

  藩台的权力和工作如下:1、接受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传达到各道、府、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2、管理道、府、县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上报总督、巡抚。3、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道、府、县户籍、税役、人口数、田亩数等民事内容。4、对各道、府、县官员考试。

  除此以外,一般的各省设有三个衙门,分别是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品级不同。都指挥使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在清代,藩台(布政使)尽管是抚台(巡抚)的副职,但实权很大,清末地方上所谓的卖官鬻爵,主要是由藩台衙门实际操作。

  《官场现形记》第4回“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

  且说这位藩台大人,自从改定章程,划一不二,却是“臣门如市”,生涯非常茂盛。内中便有一个知县看中一个缺,一心想要,便走了藩台兄弟的门
路,情愿报效八千银子。藩台应允,立时三面成交。正要挂出牌去,忽然院上传见,赶忙打轿上院。护院接见之下,原来不为别事,为的是胡巡捕当了半年的差,很
献殷勤,现在护院不久就要交卸,意思想给他一个美缺,无非是调剂他的意思。不料护院指名所要的那个缺,就是这位藩台大人八千两头出卖的那个缺。护院话已出
口,藩台心下好不踌躇。心想:“缺是多得很。若是别一个还好,偏偏这个昨天才许了人家,而且是现银交易。初意以为详院挂牌,其权仍旧在我,不料护院也看中
是这个缺,叫我怎么回头人家呢。”

  对于藩台卖官的事,制台(总督)、抚台(巡抚)两位上司,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假装不知道。当然,藩台卖官所得,也不可能一个人独吞,制台、抚台都会有好处。假如制台、抚台个人收了某位候补官员的钱,也会给藩台通气,藩台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不管是制台,还是抚台,都得经过藩台衙门,才能任命某人官职。由藩司衙门挂牌,就像现在的任命公示。所不同的是,只要公示出来,就算任命了。比如“命某某人署理某某职位”,这是清代官场程序。

  五,道台

  清朝的道台是巡抚(省)与知府(市)之间的地方长官。

  在清朝时期,道台也叫做道员,在清朝初期的时候,道台的官职品级不定,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时候,才把道台的官阶品级统一定为正四品。那时,在各省都设有道台这个官职,有专门监管一省粮食的督粮道台,简称粮道,也有负责河工修建的道台,叫河道。道台这个职务,大多时由一个地方的长官兼任,比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和茶马道,一般都是由当地相同品级的官员来兼任。

  总之,道台,就是协助总督、巡抚及藩台、臬台等长官监督、管理下属地方政务。由藩台(布政使)派出的道台,叫守道;由臬台(按察使)派出的道台,叫巡道,两者合称巡守道。此外,还有按照专门行业、领域划分的道台,比如粮道、盐道等。

  道台,原先是个临时性派遣官员,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才将道台正式设置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正四品。

  六,府台

  知府的代称、尊称,州府行政长官。州府掌管一府之政令,管辖所属各县,宣布国家政令,治理一府之百姓,审结讼案,考核所属各县长官,征收赋税钱粮等,都是其职责范围之事。知府,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七,学台

  学台,是指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设立的一个专门管理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也称学政,或督学使者,别称学台。

  八,关于上述官员的品级

  上述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官员里,制台无论是品级,还是权力、管辖范围,无疑都是最大的。

  制台(总督),按照清制,是从一品到正二品。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

  抚台(巡抚),按照清制,是正二品或从二品。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藩台(布政使):从二品。

  臬台(按察使):正三品。

  府台(知府):从五品。

  道台:正四品。

  学台:学台的品级不好揣测,一般由上面指派。原来是什么级别,下来以后,品级一般不会改变。也有从地方上学界影响特别大的人物里产生,这样的人尽管影响力非常高,但品级一般也就不会太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