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镇国公和一等公哪个更牛?

  清朝的镇国公和一等公哪个更牛?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镇国公”属统治阶层,爱新觉罗皇族才能获封的爵位;“一等公”则是“异姓功臣爵位”的最高等,属于被统治阶层。所以,“镇国公”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一等公”。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爵位体系较之前朝历代均有不同,共分为三大体系: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很容易理解,爱新觉罗氏皇族所封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即“自皇族外,统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而言之也”;“蒙古爵位”则是外藩蒙古世爵,归理藩院(基本类似于现今的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

  根据《清史稿·诸王列传》的记载,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改国号为“清”,“定九等爵”;清朝入关以后,清廷创设“亲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异姓功臣爵位”共分为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都尉、恩都尉。

  根据《清稗类钞·爵秩类》的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属于“高等爵位”,当朝皇子一般才能获封此等爵位,属于绝对的统治阶层。但在“贝子”之下的诸多爵位则可能是皇子,也可能是皇室的远近宗亲。

  那么,“贝子”爵位以下的“镇国公”和“异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一等公”相比而言,谁的地位更高呢?

  1、所处阶层不同“镇国公”和“一等公”虽然都是超越了“九品十八级”序列,属于“超品”行列,但“镇国公”乃系爱新觉罗氏皇族所能获封的爵位,而“一等公”则专属于臣下。也就是说,两者所属的阶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地位高低,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镇国公”在整个“宗室爵位”中的地位并不高,还有着极大的上升空间;而“一等公”则是“异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再无上升空间。所以,“镇国公”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一等公”。

image.png

  2、具体待遇不同在具体的俸禄供给上,“镇国公”和“一等公”的年俸虽然都是白银700两,但“镇国公”还有着700斛的禄米供给。

  更重要的是,“镇国公”还有着八种特殊待遇,即“八分”: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些特殊待遇是身份的象征、地位的代表,再嚣张的“一等公”也无法拥有。就此来看,“镇国公”的地位也要高于“一等公”。

  3、补服上的巨大区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权社会,一切都讲究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爵位和官职的外在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衣冠之治”上。清朝时期的“衣冠之治”又体现在官服上,即朝冠、补服的区别。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镇国公”的朝冠为“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戴双眼孔雀翎”;也就是说,“镇国公”戴“红宝石顶”,“不入八分镇国公”则戴“珊瑚顶”。

  而“一等公”的朝冠均为“珊瑚顶”,基本等同于“不入八分镇国公”的朝冠待遇。

  另外,“镇国公”的补服为“正蟒方补”;“一等公”的补服为“斗牛补服”。

  注意,这里的“蟒服”和“斗牛服”并非官服,因此不能按照“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的规矩划分。清朝时期,皇帝着“龙袍”,亲贵皇亲则只能着“蟒服”,古时候士大夫的顶级梦想即为“蟒服加身”。

  在封建皇权社会,“蟒服”的地位仅次于“龙袍”,区别就在于“蟒”有四爪,而“龙”则五爪。“斗牛服”自然明显不及“蟒服”的地位和影响。

  综合来看,“一等公”虽然为“异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级,但毕竟属于被统治阶层,和统治阶层的一部分——“镇国公”相比,自然明显不如。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