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金瓜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赏赐的时候一抓一大把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金瓜子,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宫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得宠的妃嫔们出手阔绰,动不动就抓把金瓜子打赏为自己办事的宫女或太监。得此赏赐的宫女太监往往喜笑颜开,连连谢赏。
那么这金瓜子到底是何物呢?
别看有瓜子之名,其实并非真的瓜子,而是一种碎金,还不一定是瓜子的模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要求,完全是铸造时随性而为,样式并不统一。
如果大家在某部影视剧中看到的金瓜子和真的瓜子一模一样,颗颗分明,大小如一,那不用怀疑,这部影视剧不尊重历史,瞎编的。
古时候还没那种工艺,没法真把“金瓜子”做成瓜子样,只是对碎金的统称而已。为何要把金子化为碎金呢?很简单,这就类似于把百元大钞换成零钱,花的时候方便。
但这里得说明一点,一颗金瓜子的购买力可比一百元大太多了。虽说金瓜子的重量没有要求,可总有个大概的范围。通常一颗金瓜子约重古时候的一两,约合现在的20-30克左右。
从古至今,金子都是最坚挺的流通货币,因而才会有“乱世黄金盛世古董”这种说法。哪怕在乱世,黄金也不会贬值,被称为“硬通货”。
一两金子的购买力是多少呢?各朝不同。
若在唐朝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20石米,一两金子可以购买200石米。唐朝一石为59斤,算下来一两金可以购买11800斤米。大家可以自行算一下11800斤米在现代值多少钱。
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银价走低,购买力有所下降。到清朝时,金银兑换的比例最高可达1比20,低一点的时候是1比10左右,也就是说,按市场不好时算,一颗金瓜子也相当于10两左右的白银。
这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清朝知县一年的俸银才45两,不到5颗金瓜子。知府则是80两,值8颗金瓜子。
不过,俸银之外官员们还有禄米和养廉银,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的钻营。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多说。
咱们继续聊金瓜子在清朝的价值。据《清会典》记载,清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石左右的粮食,假设当时的金银比较低,正好是1比10,那一颗金瓜子等于10两白银,可买10石粮食。
清朝一石是100斤,计算一下,就是一颗金瓜子可以买1000斤左右的粮食。现在的米价大约4元,那算下来一颗金瓜子相当于4000元的购买力。
注意,这是以金价不高的状况来算的,如果金价高,1两金兑10两银以上,那这个数字还得往上爬。
这样一来,大家会发现,妃嫔们动不动赏太监宫女一把金瓜子就显得太不科学了。这一把抓出去,至少有十颗吧?谁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赏出4万多元?霸道总裁也不能吧。
如果是给自己的家人、配偶、情侣,那没说的,很正常。但妃嫔们赏金瓜子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心情好,顺手一抓。很多宫女太监一辈子的工钱,大概还没到这一把,也就可以想像他们激动的心情。
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中这一幕不太可能发生,除非妃嫔要收卖他们去杀人放火,否则不会这么大方。就算想大方,基本上也没这经济实力。
为啥?因为自明朝以后,朝廷规定黄金不允许在民间流通。到清朝时,金瓜子已经成为皇帝的专用物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通常不是用于采购,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荣耀,赏赐给受宠的大臣或妃嫔。
换言之,妃嫔的金瓜子来源于皇帝。皇帝会放开量的赏赐吗?显然也不可能。皇帝虽有金山银山,但没人嫌自家金子太多,给出去的时候也是计算着量的。
据说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张廷玉,是清朝得到金瓜子最多的官员,康熙和雍正都挺欣赏他,对他很大方,常赏他金瓜子,加在一起有多少呢?大约一小罐。
别觉得少,毕竟《清史稿·张廷玉传》里记载,雍正赏赐张廷玉金瓜子的时候,是按颗赏的。一抓一把这种事情,压根不存在。
对于得到金瓜子的妃嫔、官员或王公贵族来说,金瓜子是“爱在帝心”的体现,代表着皇帝的宠信,轻易不会赏给其他人,更不会用来消费,而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总之,金瓜子既不是瓜子的一种,也不是瓜子样的金子,而是清朝皇帝用来打赏的碎金,因其体积小,才会有瓜子之名。也可能是偶然有几颗铸造得像瓜子吧。这东西虽小,价值却高,所以赏赐的时候得论颗,并非影视剧里的抓一把。